保持心静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适宜“春夏养阳”。小暑天气炎热,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惫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五脏主时,要以夏季为心所主的原则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暑邪耗气防苦夏
“苦夏”是一种常见的暑热症,大多发生在体弱多病者和中年脑力劳动者身上。“苦夏”是由于天暑地热,人体与气候不适应,造成神经功能紊乱和失调。常表现为:一到夏天,就会经常感到头昏脑涨,全身乏力、倦怠嗜睡、食欲减退、精力不集中、心烦不安等。到秋日暑衰,各种不适应便不药而愈,饮食和精力恢复正常。“苦夏”虽然不是一种病,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可以从饮食、运动、精神调养、合理安排生活起居等多方面进行防治。
1、易得胃肠道疾病
夏季饮食不洁易引起多种肠道疾病,如痢疾等。若进食腐败变质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腹泻、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气温高时,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抑制,因此,人们夏季往往会出现饭量减少现象。
2、心脏负荷大,容易中暑
人体内的血流加快,心脏负荷大,人们最应警惕的便是心力衰竭。伏天里,最易发生的季节病就是中暑。中暑主要原因为气温高环境通风差,体热不能及时向外发散造成的。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slight heat)。《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
江淮流域城市陆续出梅,全国即将入伏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之后,很快就是六月六“晒衣节”。传说六月六日为龙王晒鳞之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晒衣服、晒书画,据说此日晾晒之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也有些地方会选在七夕这天。
晒衣之俗延至魏晋,成为豪门富室炫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瞧不起这种作风,当他的富豪邻居,在架上搭满了陵罗绸缎,阮咸却故意用竹杆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何故,他答:“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姑且如此而已)!”
“曝书”习俗,在我国则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到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文人士大夫相互参观,品鉴学习。
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过一个风雅趣事,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跑到太阳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对着太阳。旁人不解,问他干什么,答曰:“晒书。”
乘舫游河:古人即便寻欢作乐也是甚是高雅。小暑的傍晚,夕阳西下,暑热消褪,河边、湖泊的灯舫、画舫就热闹起来了。约上知己好友或带上家人,乘坐灯舫游河,演奏丝竹,品尝香落,以消酷暑。
扑流萤:小暑期间,萤火虫的雌虫就在水草里产卵了,即便是虫卵也发微光。一直到大暑前后,都是火虫最灿烂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