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每年的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2、混沌: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3、羊肉汤: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除了这些以外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还有着吃汤圆的习俗。
冬至节气的时候养生要注意,起居有常,防霾抗癌,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防雾霾。由于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大气中阳气闭郁,阴气过盛,气体流通缓慢,空气中的雾霾之物极易聚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日常起居要有些规律。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特别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的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好友。旧时的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很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就会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到现在为止民间还会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到今天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来祭祖,以示年轻人不要忘记老祖宗。
同姓同宗的人在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她们的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一起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世代代相传下来,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古代人称为“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是农历24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其中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比较大的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冬至这个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也就是说从冬至的这一天开始,阳气就会慢慢开始回升。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在风俗习惯上和细节上都会有一些差别。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羊肉汤的传统习俗;在中国的部分南方地区,则有冬至吃汤圆、年糕的习俗。
我国北方地区吃饺子也是因为饺子有“消寒”的意思,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话语。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在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是最小的时候。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在这个时候对北半球是最倾斜的时候。
冬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会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的时间会逐渐的增加,夜晚的时间会逐渐减少。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到了冬至这一天也就意味着要开始数九了,冬至在古代是一个比较大的节气,而且冬至节后天气就会慢慢的变的寒冷起来,因此古人根据生活经验得出了“数九寒天”,古人认为从冬至逢壬日算起,到了81天之后,春天就肯定已经到来了。
该时令通常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左右,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它又被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自古以来大家都对它很重视,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提醒大家即将步入隆冬阶段了,要注意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