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寒露节气的特点:
寒露节气,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已入秋,而南方开始进入秋季。寒露节气后,露水会变得更多,气温也会随之降低。
(二)、寒露节气的风俗分为登高风俗、农事风俗、饮食风俗。
1.登高风俗:重阳节在寒露节气的前后,而寒露的气候又十分宜人,再加上重阳节的一个风俗就是登高,所以,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就演变成为了寒露节气的风俗,故寒露会有很多人去登高。
2.农事风俗:寒露柿子成熟了,人们会去采摘。寒露一过,人们就会种植大蒜、菠菜、白菜、土豆等农作物。
3.饮食风俗:人们有喝菊花酒、吃芝麻、吃花糕、吃螃蟹的习惯。早餐吃温食,能补气健脾,如:沙参粥。
1、一候鸿鴈来宾。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
2、一候雀入大水为蛤。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
3、一候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
寒露节气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结束,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有诗云:“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节气,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属于秋季。
寒露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这一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与华南秋色迥然不同。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常年寒露期间,华南雨量亦日趋减少。华南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