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得道文库 > 心得文库 >

为了和平心得体会读后感

| 新华

这是一把来自抗美援朝战场的军号。

军号的主人,叫张群生,志愿军第124师4连司号员。

黄草岭之战,张群生所在的4连担负最前沿的烟台峰阻击任务。战至最后,全连只剩下17个人。

夜幕降临,张群生一次次吹响军号,远处的指挥所听懂了时断时续的号声:阵地还在!

这也是美军第一次近距离听到中国军队的军号声。《最寒冷的冬天》作者、美国随军记者大卫·哈伯这样写道:“对于这种声音,只怕很多人在此后终生难忘,因为他们很快就会知道,这种声音代表着中国军队即将投入战斗……”

激昂的号角,是召唤、是信心,是力量、是勇气。对于志愿军官兵来说,每当军号吹响,就是冲锋陷阵的关头,就是血性迸发的时刻。

天欲裂,铁在烧。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在与世界列强血与火的较量中日益清晰起来。

创造这一切的,是一名名平凡的战士——

1952年10月20日,21岁的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此前的10月12日夜,同样年轻的邱少云在奉命潜伏时,被敌人的燃烧弹点燃了身体,他却纹丝未动。

没有从天而降的胜利,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牺牲。这种敢于胜利的豪气,这种一往无前的血性,被对手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其源头来自哪里?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源泉及其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的正义性。”正是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志愿军将士才会有愈战愈勇的旺盛斗志和高昂士气,才能不断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奇迹”。

于是,面对长津湖畔“50年不遇的严寒”的漫天风雪,志愿军某部6连顽强阻击敌军,125名官兵冻僵后仍持枪俯卧战壕,凝固成永恒的冰雕。

于是,面对“能够融化钢铁的密集轰炸”,志愿军某部坚守在狭窄的铁原地区阻击敌军13个昼夜。完成任务后,“一个师只剩一个团”“铁原变成了‘血原’”。

于是,黄继光壮烈牺牲10天后,接任他的班长吕慕祥再次演绎了撼天动地的壮举——多处负伤后,他拉响手雷扑向敌人地堡……在那场战斗中,拉响手榴弹、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碉堡、堵枪眼的英雄,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

“我们向志愿军忠烈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今年9月27日上午,搭载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空军运-20运输机飞行员与机场塔台的空中对话,代表了全国人民的炽烈情感。

2014年以来,我国先后迎回7批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在那场战争中,197653名中华儿女在开满金达莱花的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涌现出近6000个功臣集体和30多万名英雄功臣。

“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在这场较量中,志愿军将士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新生共和国的安全、保卫了人民和平生活的环境,把拥有先进陆海空军和原子弹的美国人打到了谈判桌边。

英雄的志愿军,改变了整个世界注视中国的眼神,也使中国赢得了对手的尊敬。

美军第2师有个团长叫保罗·弗里曼,在二战时期曾在中国当过武官。当《芝加哥日报》的记者问及他志愿军与当年国民党军队的区别,弗里曼愣怔了半晌,说出一句话——“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

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梁;一个国家的勃兴,耸峙的是风骨。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为了和平心得体会读后感篇2

1950年的朝鲜战争,对于中国要不要出兵帮助朝鲜,众说纷纭。后来希望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林彪等一开始则主张不该参战。众所周知,后来志愿军入朝了,也打胜了,但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牺牲,于是直到今天依旧有人认为,朝鲜战争当初就不该打。

那么,究竟为何要抗美援朝呢?很多人恐怕根本看不出当时面临的困境,可以说,抗美援朝非打不可,这是一场达到了战略目的的战役,结果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当初之所以坚持出兵抗美援朝,也给出了8条必须出兵的理由,看完这8条理由,包括林彪等人当时都是改变了态度。现在我们再来看,这8条理由,还是相当的有远见。

1、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需要全力建设自身,而这就必须有一个和平的内外环境,朝鲜战争显然打破了这种平衡。因此在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仍极力主张出兵朝鲜,实则是给中国创造一个和平的局面。

2、朝鲜战争,假如中国不出兵,美军占领朝鲜半岛全境是迟早的事,美军一旦占领了朝鲜半岛,那么美国势力将直达鸭绿江畔,中美之间就没了缓冲地带,到那时,美军陈兵鸭绿江,给东北和新中国造成的压力是无法估量的,正如上述所说,没有安稳的外部环境,家门口天天被人看着,还有什么心思搞建设呢?

3、一旦美军陈兵鸭绿江畔,那么中国也必将调集重兵屯兵东北,同样苏联也必将在远东大大增加军事力量,如此一来,东北将再次上演“三国演义”,成为冷战的桥头堡,谁都不想把战火引到自己家门口。

4、咱们都知道,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几乎都在东北,一旦美军屯兵鸭绿江畔,那么东北将面临很大的战略压力,一旦打起仗来,将完全暴露于美军面前。所以,那时就要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把这些工业内迁,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那么容易的。

5、新中国成立时,美苏两国还都不太明确中国会站在哪一边,而志愿军一旦出兵朝鲜,就意味着我们站到了苏联这面,如此一来,苏联必然会从各方面大力援助中国。这一点之后也证实了,抗美援朝之后,中苏合作速度开始加快,目的就是一致对应美国的。再者抗美援朝,可以向苏联展示新中国的气魄,这样在与苏联今后的合作中,也不至于被人钳制,让苏联心有余悸,断掉苏联企图染指中国的想法。

6、抗美援朝之战,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实力,这种实力的展示短期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好处,但从长远来看,打出自己的名声和实力,不至于让人看不起,正所谓以战止战,给其它心怀鬼胎的国家看看,敲山震虎。也正是抗美援朝开始,西方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

7、抗美援朝还可以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提高话语权,咋们都知道这个时候苏联是老大哥,新中国刚刚成立,但是这一仗打好了那就能让中国在该阵营中声威大震,名气大好办事。

8、抗美援朝之战可看作是一次“立威之战”,中国在经历了百年屈辱史之后,被人所看不起,生存环境遭受巨大考验,想要重新起步,必须需要一战定乾坤,让人知道新中国不是好惹的。抗美援朝大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让百年来一盘散沙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从此以后,谁也不敢不正视中国人了。

为了和平心得体会读后感篇3

《决战朝鲜》是一本好书。

我刚刚看了一本好书,题目叫《决战朝鲜》。我为什么看这本书呢?原来,在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在接受中国网和网易的采访时提出,要隆重纪念抗美援朝战争。我本人一直对抗日战争的话题很有兴趣,有了这个新闻后,也开始关注抗美援朝战争了。

我注意到,军事科学院的罗援提出了一些“要隆重纪念抗美援朝”的理念:

其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且应该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机会弘扬我们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这些老同志说得非常好,说我们不怕死亡,但是我们怕被遗忘。

其二,罗援说,俄罗斯有《军人地位法》,德国有《军人地位法》,美国有《军人福利待遇法》。我觉得不管是现役军人、预备役军人还是退役军人,以及其家庭成员,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法律地位、他们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福利,这些还没有一个非常规范的法律上的界定和保障。

因为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们军人要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要用我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于这一种特殊的义务,那么就要享受一种特殊的待遇。

其三,罗援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健在的不多了,当我谈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就设想这些老同志当时是十五岁参军,那么现在也七十五岁了。抗美援朝六十年,就看我们当时的志愿军、小战士,他去的时候如果是十五岁,现在也都是七十五岁,也都是老人了。

可能再往下的时间对他们也是非常珍贵的,我觉得应该抓紧时间给他们一种褒奖,对他们的历史给予一种肯定。特别是抗美援朝,我觉得这场战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领导的一次对外战争。而且这场战争打出了我们的国荣、打出了我们的军威,大长中国人志气。当时我们面对的是谁?我们面对的是比八国联军多出一倍的十六国联军,我们把十六国联军打败了。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体现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志气,形成了一种志愿军的精神。

我查询了一下新华社的报道: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日。这场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于危急关头,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以彭德怀同志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百万中华优秀儿女先后入朝作战,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英雄业绩。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节衣缩食、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同朝鲜人民一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侵略者侵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图谋,保卫了新中国,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不仅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大大鼓舞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在世界反侵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以上都是官方的报道。我看了李峰先生的著作后,对抗美援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来,我对抗美援朝是有误解的。1991年,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看过一本日本人写的图书。他们分析:“中国如果不出兵朝鲜,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中国出兵朝鲜,给本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且,是在帮助苏联与美国争夺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李峰先生的著作,我完全改变了看法。李峰写的《决战朝鲜》一书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而且,作者李峰为了写《决战朝鲜》参考了大量图书,这种认真做学问的态度令人钦佩。

我非常喜欢这本图书,我固执地认为:“书如其人。”这个意思就是:书写得好,作者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人。我父亲是卢沟桥事变后参加八路军的,全国解放后他就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我从小见过的作家多了去了。本书责编陈智富先生告诉我:“确实‘书如其人’。李峰是一个隐士,淡薄名利,为人低调。这次《决战朝鲜》(白金纪念版)将新增作者的自序和简介,便于读者对作者及创作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就很好。

为了和平心得体会读后感篇4

中国如果不抗美援朝,美国人会饮马鸭绿江,入侵中国。

一、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

二、6月28日,发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遣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

三、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000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为了和平心得体会读后感篇5

上世纪60年代的历史影片《英雄儿女》,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一幕幕悲壮的战争风云,尤其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王成”,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谁是“王成”的原型呢?

从张振川的回忆、巴金的著作及题词等来看,“王成”的原型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英雄儿女》的剧本是由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王成”是其中一个人物。巴金笔下的“王成”很简单:“年纪不过三十多点,来到朝鲜,水土不服身体不大好。”写其参加战斗及牺牲经过就更加简洁:“这个团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友军也终于赶到了。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原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在一次访谈中有过说明。他说:“记得1952年作家巴金亲临朝鲜硝烟弥漫的开城前线,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战地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被赵先友等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主动呼唤炮火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等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悲壮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这一千古绝唱。”

张振川目睹了赵先友壮烈牺牲的经过。1952年10月2日,李承晚陆战王牌十一师向赵先友所在六连扼守的67高地发起猛攻。六连官兵打得十分艰苦,伤亡较大,连长、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友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10月6日,敌人接近阵地,情况非常危急,赵先友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团长能隐约看到赵先友和刘顺武的身影。他的心抽紧了,但时间不允许作太多的考虑,他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在这次战斗中,赵先友和他所在的六连荣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顽强守如泰山的钢铁连”的光荣称号,刘顺武等八位同志立一等功。

根据张振川的回忆,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原型就是特等功臣赵先友。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某集团军为赵先友烈士立塑像,巴金亲笔题字:“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从这个题字看,巴金也认为,他笔下的“王成”的原型就是赵先友。

“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巴金小说《团圆》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也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在构想王成牺牲的细微情节时,编剧毛烽就想到了很多抗美援朝英雄,最后决定以特级英雄杨根思为原型。杨根思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成名,最擅长爆破技术,屡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带领一个连守卫某高地,一直坚持到只剩下他一个人,最后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此后,毛烽在无数资料中又意外地发现了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通讯。这是洪炉和战友合写的一篇稿子。

1953年6月29日晚,于树昌所在部队73师218团,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战斗中,于树昌与同志们一起冲向敌人。于树昌面对凶恶的敌人,喊出气壮山河的伟大声音:“敌人上了我的地堡顶!开炮!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之后,于树昌砸碎了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

毛烽看了《向我开炮!》这篇通讯,决定将于树昌的形象也“移植”到剧本中。于是,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举是根据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的;“向我开炮”的经典情节则取自于树昌的事迹。

然而,也有同志认为蒋庆泉也是“王成”的原型之一,理由是《向我开炮!》是两篇稿子合成的。1953年4月,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步话兵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他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洪炉了解到蒋庆泉的故事,写成了通讯《顽强的声音》。但蒋庆泉并没有牺牲,而是负伤后被俘。所以这一事件被暂缓宣传,但是他的战友们却听见了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并且迅速在军中流传。

从秦基伟的回忆和《抗美援朝战争史》看“王成”的原型

《英雄儿女》的历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时期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一生打过许多大仗、硬仗、恶仗”的志愿军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过,“上甘岭战役是我一生中最残酷的战役。”在惨烈的战役中,志愿军参战部队涌现出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视死如归的战斗英雄。秦基伟写道: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 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舍身炸敌地堡, 堵敌枪眼等, 成为普遍现象。”

既然是“普遍现象”,那么,在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也就太多,太多。电影《英雄儿女》的朗诵诗中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诚哉斯言!

为了和平心得体会读后感篇6

“这场战争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但中国不仅自己没有忘记它,还试图不让美国忘记。”这是9月29日俄罗斯《独立报》题为《中国纪念朝鲜战争烈士》的报道中的一句话。俄媒称,沈阳安葬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仪式,以及中朝边境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新开放,应该是向华盛顿发出的信号。

然而,中国并不是从今年才开始安葬志愿军烈士遗骸,也不是自今年才开始开放抗美援朝纪念馆。今年9月27日,117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从韩国被接回辽宁沈阳。如果说中韩之间这第七次交接志愿军烈士遗骸,与前六次有何不同的话——这第七次交接,中国使用了国产大飞机、空军运-20运输机。这架编号为“01”的运-20飞机,在两架歼-11B战机护航伴飞下,回到祖国。此前,自2014年起至2019年,已有6批共59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当时,中国使用的是东航集团下属飞机,或者空军俄制伊尔-76飞机。

也是自2014年6月,中央批复同意抗美援朝纪念馆进行改扩建,同年12月29日该馆宣布闭馆改扩建。换句话说,今天,我们纪念抗美援朝,并非一时兴起。

抗美援朝,意义重大!1950年,刚满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却勇敢地迈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步伐。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毫无疑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结论性表述。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和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必将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勠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保卫和平,反抗侵略

“支援军”,这是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策出兵朝鲜后,所拟定的入朝参战中国部队名称。

为慎重起见,中共中央决定征求民主人士意见。黄炎培登门造访,认为“支援军”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让国际社会以为中国对美宣战了。_觉得有道理,就将“支援”两字划去,改成“志愿”,并解释“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嘛”。从这一个细节,就能看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和平极其珍视。

然而,新中国必须出兵朝鲜。

直接的原因是当年9月15日,在300多艘军舰和500多架飞机掩护下,美军从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对在东京当“太上皇”的麦克阿瑟来说,他痴人说梦般感觉,这是在远东复制一场诺曼底登陆。然而,麦克阿瑟这是在刻舟求剑!

美军仁川登陆以前,朝鲜半岛上,只有内战。遇到他国内战,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不该干涉内政。如果美国想做些什么,譬如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由联合国授权,出面调停,倒是可以的。然而,1950年6月29日,当麦克阿瑟乘飞机到南朝鲜进行战地观察后,眼看着李承晚军狼狈逃窜疲于奔命,就匆忙决定美军从仁川登陆。在7月23日向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的方案中,麦克阿瑟计划以海军陆战队、步兵和空降部队协同,于9月中旬在朝鲜人民军战线后方实施登陆进攻。他甚至宣称:这样一次反攻行动“将使我们能进行一次决定性的毁灭打击”。麦克阿瑟主导的这场军事行动,难道是为了和平?绝不是!他不过是个赌徒,正如他自己所说,仁川登陆,是“投下一个5美元的赌注,我会赢得5万美元”。和大多数赌徒毫无二致——麦克阿瑟很快成为输家。1951年4月11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撤了他“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

美军在侵略朝鲜半岛的同时,还在做侵犯中国之事。1950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悍然驶入中国的基隆、高雄两港口,在台湾海峡巡弋。同时,美国提交建立“联合国军”的动议,在苏联代表因抗议中国代表席位被蒋介石集团继续占有而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以13比1“通过”动议——当时的南斯拉夫投了反对票。显然,在有常任理事国缺席或者席位有争议的情况下,这一“通过”不具有合法性。而美军对朝鲜半岛的轰炸,已经越线——1950年8月27日16时40分,美军2架P—51飞机侵入安东市(今丹东市)浪头机场上空,扫射2分钟,打死机场工人3名,打伤19名,击毁卡车2辆。8月29日,美军4架飞机沿辽宁宽甸拉古哨、长甸河口、古楼子一线扫射,打死渔民4人,打伤7人。9月22日,美国B—29型轰炸机1架,侵入宽甸拉古哨上空侦察,继而飞抵安东市区上空,在振安路一带投炸弹12枚,炸死居民2人,炸毁房屋28间,震坏800余间房屋的屋瓦和玻璃,炸毁菜田3330平方米。

放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国际社会惯例中,当一个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友好邻邦进行军事介入的情况并不鲜见。更何况美军在中国境内投下炸弹、杀我同胞,却并没有对中国有任何解释。

而1950年的中国,在美军侵朝时,并未立即决定出兵朝鲜。

长期跟随_担任秘书工作的胡乔木回忆说:“我在_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_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当时任_卫士长的李银桥记述道:“_考虑出兵不出兵,连续几天不能入睡,吃安眠药也睡不着。开会那天,他的东屋里坐了一屋子人……满屋子烟雾腾腾,从下午五六点钟开始研究,一直到后半夜。”有的中央领导人后来回忆说,在考虑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时,_一个星期没有刮胡子,留那么长,想等开了会使大家意见统一了,才刮胡子。

_于1950年10月2日下午、4日下午、5日下午,先后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出兵援朝问题。直到5日下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形成了一致认识,作出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当志愿军部队开进朝鲜时,_如此说:“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回顾历史,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齐德学说:“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中国人民要打的,而是美国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在齐德学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一周年之时,几十年的战争创伤未及治愈,国家一穷二白,处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状态,中国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生活秩序都未走上正轨。这时候的中国,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主动出兵求战。

带兵出征的彭德怀对于出兵朝鲜,曾回忆说:“这个决心不容易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_的英明正确。”

相比起美军的师出无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反侵略!

为了和平心得体会读后感篇7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此后,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 ,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急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反复权衡,在10月上旬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到1951年6月,历时7个多月,先后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五次大的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许许多多的英雄,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同时,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各阶层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捐献飞机大炮,慰问志愿军,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

1951年7月,朝鲜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经过两年的相持,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这场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为了和平心得体会读后感篇8

我们既然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威廉.费尔普斯

战场上的小草

清晨,我睁开眼,看见了战壕上的一棵小草,青青的绿色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与她周围经过炮火洗礼的泥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倔强地向世界展示她生命的意志,预报着春天的来临。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普通群众,而是一名坚强的志愿军战士,但在那瞬间,这美丽的小生命竟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全身心,让我对生命的涵义有了更深刻的领略。“要打仗了,小草!”我小心翼翼地用手将她连根一起移植到一个人们不易踩到的角落,默默地祝愿她永远常青。

总理故乡的兵

我记不清他的“大号”,只记得由于他皮肤黑,同志们都叫他小黑。小黑与我都是淮安人,是周恩来总理故乡的兵。那时他才十八到十九岁,闲下来的时候,总爱与我一起聊聊。战友的感情深,一起上战场的老乡的感情更深,有什么话,他都愿意跟我说。没人的时候,他常问我:“你怕死吗?”我总是摇摇头,而后,就见他在若有所思。忽然,他对我说:“为了祖国,怕什么死啊!别忘了,咱可是总理故乡的兵!”,这样的自问自答持续了许多遍。他也时常给我讲起他在故乡的那个好姑娘,希望今生还有机会与她再见一面,不在乎在他复员的时候她已嫁了他人。后来,小黑调到别的部队去了,就一直没有他的消息。前几年战友在徐州聚会的时候,我也没有遇着他,如果他在世,也是快七十岁的人了。

关于最爱的人

每当回忆起祖母慈祥的面庞,我的眼泪就要忍不住落下来。祖母是我今生最爱的人,她也是最爱我的人。十五、六岁的时候,为了筑猪圈,我常一早就去河荡里“揽泥”。干完活,母亲舍不得我,常“奢侈”的给我炒一点我最爱吃的“油炒饭”,我常偷偷地把它拿给组祖母吃。祖母总是对我说:“宝贝,你吃吧,奶奶老了,吃这么好有什么用啊,你吃了还要干活呢!”我在部队的时候,祖母去世了,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却没有与她今生最爱的人见上一面。复员回乡的时候,得知祖母是因一种病毒性腹泻没有药治疗,不断地“拉肚子”、虚脱而去的,心中更不是滋味。母亲对我说:“你奶奶去世的时候,不断的喊你的名字,还说'发财啊,国爱;发财啊,国爱。'老人家一辈子受够了穷苦的罪!祖母的遗愿至今没有成为现实,我仍是一个没有发财的种田人。但是,一天三顿吃“油炒饭”是不成问题了,每一次我吃着孩子们给我炒的“油炒饭”,就会想起我可怜的祖母,于是一口一口的咀嚼,一粒一粒的品味,不愿浪费每一粒!

……

有人说军人、特别是中国军人不懂得爱惜生命,我听了非常生气。天下没有喜爱死亡的人,每个人都爱惜生命,特别是我们这些经历了太多生生死死的志愿军战士,对“活着”的意义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更深刻的理解。说“不爱惜生命”,是为了保家卫国,爱惜更多更多的生命,让我们的亲人活得更好一些。于是,在军号响起的时候,我们热血沸腾;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我们勇敢穿梭!

我曾为了光明去穿越一片令人窒息的黑暗,有幸最终看见了灿烂的阳光,因此我更感到“活着”的快乐。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我无悔无疚,因我的人生在朝鲜战场上已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

要是你问我谁是最珍惜生命的人?我一定会说: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民志愿军!

为了和平心得体会读后感篇9

整整70年前,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朝鲜半岛徐徐拉开。

那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那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那一次,中国人民用全民族的空前团结,向全世界证明: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烈士当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有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杨春增,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有:邱少云 黄继光 杨根思 罗盛教 毛岸英等.

无数先烈的鲜血,洗染了胜利的军旗,浩荡的铁流里,我看见了长辈伟岸的身驱,是他们,在为民族争解放,为人民争自由的战斗里,创造了伟大的功勋.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更不能忘记战争中牺牲的先烈,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为了和平心得体会读后感篇10

抗美援朝——保卫国家的英雄

我在作文书上看见过这样一篇文章,名叫《黄继光》。主要写——

在1952年10月的时候,上甘战役打响了。上级命令黄继光所在的营把597,9高地给占领。黄继光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任务。黄继光负伤了,可他仍然坚持爬到了火力点,把火力点摧毁了。“黄继光是一个英雄!”我自言自语道。黄继光和许许多多的战士全都是为了保家卫国的,他们虽然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但他们付出的比我们多十倍,不止十倍,甚至付出的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学习。主席曾高度赞扬过黄继光,说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榜样。我们很佩服这位英雄,感谢他为我们中华的事业更迈出了宝贵的一大步。

想到这些,我不禁心里泛起了一阵同情和怜悯,还有一阵愤愤不平。因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并不是好处,而是很多坏事。例:给那些无辜的儿童带来了恐惧和害怕,甚至带走他们幼小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条,失去了就不会再拥有的。而且那些儿童流落街头,四处流浪,无家可归。哪像我们现在无忧无虑,在家里当“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爸爸妈妈捧在手里生怕摔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战争前期,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去为和平而战,为我们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而战。现在,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中国孩子在鲜花中读书,在享受春天。可他们呢?却牺牲了,他们的死是光荣的,是伟大的。

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这些光荣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士不是很伟大吗?

6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