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学生读书心得8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我静静地闭上眼睛,接受这圣贤智慧的洗礼。心儿像过滤般明净,没有了尘世喧嚣,没有纷尘杂扰,留下来的,只有一份安宁和坦荡。
《弟子规》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向我们讲述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时应有的礼仪规范。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有余力,则学文”。一个人的知识如果一直停滞不前,那么他将被社会所淘汰。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将会成为精神的侏儒,以鼠目寸光看世界。“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孔子苦读《易经》,把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尺,而后成为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一代宗师,与之对知识永不知足的探索是分不开的。
学文需室“香”。“列典籍,有定处,读完毕,还原处。”一个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总会让我们赏心悦目,并很快投入到学习中。相反,一个杂乱肮脏的学习环境只会让人嗤之以鼻,让自己身处其中烦躁不安。刘禹锡虽身处陋室,但“惟吾德馨”,在这样宁静祥和的环境里,还“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于是陋室不陋。归有光的项脊轩中,虽然“室仅方丈”,但“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仍有一番别致情趣。陋室因书香而不陋,学文因书香而充实。
成学贵在专。“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字就会歪歪斜斜,就难以收到显著的成效。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于是后来便有了“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之说。于濂在致东阳马生信中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都说明一个人的成才,往往是扎根于对某一知识的专注。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才能收到显著的成效,才能直抵成功的丰碑。
学文却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成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如果我们只懂得死啃书本知识而不付诸实践,只知道埋头苦干而不去学习,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我们永远只能当“井底之蛙”。正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决心要“格”院子里的竹子,结果搬了一条凳子里想了七天最终以头痛宣告失败。这便启示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践而不是空想得到,只学文不力行只会导致失败。再放眼看,诸葛孔明便是一个懂得学文且力行的人,在赤壁之战中,他巧借东风,草船借箭,致使曹操败走华客道;在城墙上,他羽扇纶巾,横赋弦琴,大摆空城计……只有懂得学文与力行相辅相成,几步忘记学习,又能付诸实践,我们的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别致的情趣,难道不是吗?
学文需室“香”,成学贵在专,学文且力行。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有效的学习经验,那么“少年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在漫漫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便能苦中作乐,收获人生道路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让人生彰显光彩。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我赶走朦胧的睡意,翻开书的扉页……
《稻草人》这本书是叶圣陶创作的。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稻草人》那篇。文章写了稻草人看到渔妇带着一个小孩,她们住在船上,冬天没有被子盖,没有干净的水喝,没有足够的食物。稻草人看了很心疼,他想:如果我能动,我会把自己变成一条被子给她们盖;如果我能动,我会给她们煮粥;如果我能动,我会给她们干净的水喝……这一幕幕的场景一直感动着我。原来稻草人也有爱心。我们人人都要学习稻草人,怀有一颗爱心,爱身边的人。
《稻草人》这本书里还写了一篇让人深受启迪的文章——《瞎子和聋子》。有一个瞎子和一个聋子,他们都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瞎子想看见光亮,不要听到声音;聋子呢,却想听声音,不见光亮。他们俩下了决心,把残疾对调一下。他们找了老人、医生、老和尚,都没法把他们的残疾对调过来。之后,遇到一位骑风车的老人,老人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可对调后他们俩觉得生活还不如原来的好,他们又后悔了。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别人拥有的,放在自己身上并不一定舒服,别人拥有的不一定就比自己的要好,不要只羡慕他人的生活。
文中那个稻草人很善良、富有同情心,当它看到老妇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子又大又饱满,可是一只小飞蛾破坏了老妇人好不容易种的稻子时,它着急地拼命扇扇子,可是老妇人却没有发觉;当它看到那个渔妇为了捉到鱼做明天的粥而硬下心不管渴极了的病孩子,捉到的鱼向他求助而自己无能为力时,它难过的一边叹气一边哭;当它听到一个要被别人卖掉的女人要寻死,去找自己已死去的孩子而跳下河去时,稻草人禁不住晕倒了。
《稻草人》这本书里还有一个更让人受启发的短文——《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文章把石头拟人化,通过石头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向我们警示道理:一位老雕刻师,雕刻了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石像的底盘用许多石头组成,在最上面的石块见人们路过这里都恭恭敬敬地向它鞠躬,就开始骄傲了,对其它石块说:“你们看看我,多好,多受人尊敬!”而其他石块一齐反驳说:“如果不是我们撑着你,你早粉碎了!”他们争论了很久,最后石像倒了,因为下面的石块分散开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团结才有力量,团结才能做出成绩,如果不团结,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会有大的成绩的。
《稻草人》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感动,让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进步!
今天我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经典小说,虽然不是理解很深刻,但也有了明确的认知感。里面的一句话使我印象很深:“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的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俩伤一亡。”军官无所谓地耸耸肩。我看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感到心里很难受,有这样把生命当做儿戏的吗?战争,死伤肯定是要有的,但是这样不痛惜士兵的死伤,也只有没有素质的军官阶级才做的出来。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闭上眼睛,小时候听我舅公讲他年轻时如何打退敌人的英勇壮举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的舅公是一名和平时代的现役军人。33年前,1979年2月17日的黎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序幕被拉开了。中国的军人用火一样的热血青春,铁一样的军魂,唱响了英雄的战歌。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为了捍卫国家、人民的利益,抱着我们绝不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别人也休想侵占我们的领土和人民。
我的舅公那时候还只有23岁,是个炮兵班长,告别祖国,告别亲人,雄赳赳地奔赴了战场,在炮火轰鸣中、机枪的咆哮中,他英勇杀敌,凉山、高平、老街都留有他和战友们的足迹。在打凉山的战争中,我舅公身负好几处伤,最严重的是他的右脚大拇指在炮火中被炸掉了。战争结束回国后,部队授予他战斗英雄的称号。
每次我去南京奶奶家,总忘不了去看望舅公,一遍一遍地听他讲杀敌的事迹,看着舅公少了大脚趾的右脚,心疼地问他“现在还疼吗?”现在的舅公虽然地位不低,但是为人很低调,总是教育部下说:“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一定不能忘了警惕,忘了本。”舅公的家教也很严,不准、不去娱乐场所,不住别墅,不搞特殊。到现在为止,他家还住在部队的军区大院。
有时候他会很自责,虽然打了胜仗,却没有把很多战友活着带回来。三十多年过去了,舅公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约上当年的几个老战友一起去广西的烈士陵园,那里埋葬了七千多名烈士,其中有他的排长、有他的战友。舅公每次去都会泪流满面,诉说着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今天的祖国有多么的强大。
我很崇拜我的舅公,视他为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经常对自己说,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强健身体,长大了我要去当兵,像舅公一样保家卫国,做一个合格的军人后代。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艾青早年学画,对后期印象派情有独钟。而他的诗也好像一幅画,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又充满深情,意境宏阔,深邃而忧悒,有一种崇高的美。他用斑驳的色彩与光影呈现民族苦难与爱国怀乡之情。
他的诗中,有热烈的红色。“油灯像野火一样,映出我们火一般的肌肉,以及那里面的痛苦,愤怒和仇恨的力”,红色意味着勃发的生命和血性,是中国农民面对压迫怒气腾腾的写照。“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那些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满树艳粉娇红,却让人想到死亡和血泪,既使江南处处是春了,风景繁华似梦,仍是触目惊心,让作者感到凄凄惨惨;大好春光、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家国之痛,得之心而寓之花也。火把已排成发光的队伍了,火把又流成红光的河流了……千万把高高擎起,火焰吞噬着铁黑的夜,散发着亘古的热与希望,如同沉寂中爆发出千人一口的呐喊。乌暗底色上的炽红,给人以按捺不住的力量和热情——如果太阳不出来,我们就自己创造黎明!
他的诗中,有一望无际的黄。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和荒漠……苍莽荒寒的北国大地上,烽火不断,只有饶阔的黄土地知道,有多少交织的逃难车辙,多少流离失所的北国人民!
这一幕黯淡的灰黄,包含了多少人的悲声和叹息!黄色的泥沙,使我们看不见远方,黄河的水,激起险恶的浪,古旧的渡船,载着我们的命运。凤陵渡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浑黄的浪头卷着狂暴的野性,扑向古旧的渡船,撼天动地,目之所及皆是灰扑扑的黄,未来何在?希望何在?这万顷浑黄,怎能不让人想到风雨如磐,山河破碎的祖国?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千风呼唤,天光暗淡,沙雾弥漫,塞外凝结着千古的阴郁凄苦,死气沉沉,无数中华儿女横戈跃马,奔赴中华民族生息歌哭于斯的北方,在秋风吹散马蹄声的边关,为保卫土地,不曾屈辱过一次。
艾青的诗色彩斑斓,用浓墨重彩发泄胸中郁气。血红、朱红、金黄、土黄、枯黄、青灰、雪白、铁黑、紫色、堇色、灰色、绯色,银色、古铜色、赭黄、暗绿、蓝色、草黄……正如陆游所说: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够熟视。兼之光与影的交错变幻,艾青的诗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韵味悠长的水彩画。还有那些令人过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银浪白羽,太阳与黎明,血液与火把,故乡的树木池沼,黄土地与黄河、原野鸟雀、号角、桥、白雪……都承载着他对人类、对自然刻骨铭心的心的爱,对民族命运的深挚关怀。从这些流动的画面中还透露出袅袅的哲思,屹立不动的礁石和离开运动死气沉沉的鱼化石,连同那面直率的镜子,都给人无垠启迪。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叶圣陶爷爷的童话集《稻草人》,这本书一共有《燕子》、《眼泪》、《祥哥的胡琴》、《稻草人》等24篇童话,在这些作品里,作者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我读完之后感触很深,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稻草人》。
稻草人是一个用稻草扎成的,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麻雀的草人,它非常的尽责任,既不像牛那么懒惰,又不像狗那么顽皮,它安安静静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雀。它不吃饭,也不睡觉,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在满天星斗的夜里,稻草人亲眼目睹了三件惨痛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关于它的主人——一位可怜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死了,她天天哭,哭肿了眼睛,可是她没有其它办法,只有靠种稻田养活自己。但每年庄稼都闹灾荒,年年收成不好,今年终于等来了风调雨顺,可是就在那天夜里,稻草人看见了一只小飞蛾飞了过来,它知道那小飞蛾是稻子的仇敌,也是主人的仇敌,它使劲的摇着手中的扇子,可是白费力气,扇子的风量有限,不能使小飞蛾害怕,小飞蛾落在一片稻叶上,产了子,没过几天蛾子产下的子变成了肉虫,吃光了田里的所有庄稼。稻草人忍不住低头难过的哭了。
正在这时,他又看见了一位渔妇坐着一艘小船,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想给生病的孩子熬鱼粥喝。孩子口渴了,渔妇却没有时间烧茶,只舀了一碗冷水给他喝,喝完孩子咳嗽得更厉害了,只剩下喘气。即使这样,渔妇也没有空闲去照料他,多可怜的小孩子啊。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火给孩子煮茶喝。可是,它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它没有法子,只有哭得更伤心了。
“只有死,除了死没路!死了,到地下找我的孩子去吧!”又是一件惨痛的事情让它遇见了。那妇人因为孩子死了,丈夫赌钱把家全败光了,就连她也要被丈夫卖掉,心里别提多难过了,最后走到河边自尽了。这三件惨痛的事情让稻草人很是痛苦,最后它倒在了田地中间。
读完这篇童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稻草人一心想帮助别人,可是它没有能力做到它想做的事情,最后倒下了,现在我们生活的条件好了,看到需要自己帮忙的事情,要尽力去做,看到别人的痛苦,也要尽可能的帮助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