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得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5篇

| 日鹏2

  朝花夕拾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品,主要回忆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鲁迅的性格以及志趣的形成经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1

鲁迅生于1881年,当他将自己的10篇回忆性散文编纂成集,命名为《朝花夕拾》,并写下引言时,时年46岁。以当时中国的医疗水平,在这样的年纪,似乎已是知天命的光景。再加上与医生周旋两年之久,父亲仍然因疾去世,也必然深知生命的幻灭无常。于是他有了对于自己的童年,自己的读书生涯,自己的留学以及志趣发生改变的经历,对于逝去亲友的怀念。并编纂成集,名为《朝花夕拾》。

近日读了海南出版社2016版《朝花夕拾》。对于近代史上文学巨匠的编著,提笔写书评难免惶恐,其中的一些关于考据类文章,政治针砭的文章,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加阅历,大抵有些是没能看懂的。大概因为身为全职母亲的缘故,自然而然的,我对于书中部分文章折射出来的育儿观点尤其入心。于是试着来总结一二,对自己育儿思路是一种拓宽和警醒。也是另一种角度看《朝花夕拾》。

其一,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养育者需小心呵护,不可以摧残磨灭。

《五娼会》里,对于自己“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企盼的心却被父亲的严厉扫了兴致。“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的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捧着书页,好心疼童年时的鲁迅。“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鲁迅对于场景的描述充满画面感,那种盼望夹杂着焦急的情绪复浮然纸上。虽然鲁迅“梦似的就背完了”,得了父亲的奖赏看会,但是“我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看会的一幕幕都已经淡去了,对于背诵这件事“如昨日事”。最后是成年后对父亲小小的愤慨“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尽管有严厉的父亲,但鲁迅的童年仍然不失乐趣。“我记得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那时曾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浮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百草园是汇集各种昆虫和植物的乐园。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蜈蚣经过、斑蝥从后窍能喷出烟雾。百草园爬满何首乌藤、木莲藤,还有味道酸甜的覆盆子。——这些对于如今在钢筋水泥中长大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就连赤练蛇的传说也给他的童年带来无尽想象。冬天的百草园可以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而被家人送入最严厉的书塾里的鲁迅,感伤的大呼“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即是到了书塾,也能在后面寻到一个小园,“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没有声音。”“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沙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看到这些,那些童年里爬树摘果子,在院子里拍泥巴创作小动物,在课堂上瞒着老师玩的各种小把戏,似乎又清晰如昨了。那些被要求背诵过的课文早已忘得干干净净,而曾记得的都是那些欢呼雀跃的瞬间。

然而有过如此丰富童年的鲁迅,也被父亲和私塾压抑过玩性的鲁迅,却在自己成年后对于幼年的弟弟有过一桩沉重的心事。《风筝》里,由于我的偏见——“我是想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弟弟对于风筝的爱和企盼,“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当看到弟弟在“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秘密的赶制风筝,见到我“很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鲁迅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童年,那一刻的他,是武断的、残忍的。“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再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的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意。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轮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看到这里,我只是疑心鲁迅关于这件往事的记叙是否有些夸张,因为他的文字透露出的对人性的善感和觉察,亦因为他曾有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那样自然率真的童年。然而,鲁迅自然是继续的做着成年后的自我剖析,亦如在《一件小事》所做的那样,将自己的内心公然于众。“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的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的坠着,坠着。”当知道弟弟已经丝毫不记得、当然更无记恨时,“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甚至我一直期待有一个补过的方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为了不要被这样遗憾的感觉惆怅今生,还是珍惜此时的时光,不仅不要压抑着孩子幼稚的心灵,且要多多观察他/她的兴趣,多给一点快乐给他/她罢。现在市面有的《游戏力》《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据说是很好的亲子游戏引导书籍,听闻已久,不妨早些找来看看,我这样想着。

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鲁迅提到了一种痛心的现象,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小孩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却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甚至还有这样的怪事:“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原因“是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摄影师“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面貌。”鲁迅的儿子因为健康和活泼, 9.18事件后,“被同胞误以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回打”,而后来自己的孩子也形同大多数的中国孩子了。在《玩具》里,也对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有对比的白描。“公园里面,外国孩子聚沙成为园堆,横插上两条短树干,这明明是在创造铁甲炮车了,而中国孩子是青白的,瘦瘦的脸,躲在大人的背后,羞怯的额,惊异的看着,身上穿着一件斯文之极的长衫。”鲁迅提到的当时的中国和外国的教育观,警醒着我们面对孩子的顽皮和好动,一定要耐下心性,万万不能用粗暴的训斥、无时不在的提醒来调教出一个——看似令人省力,实则失去个性的乖孩子。其实放儿童与自然中去,每个少年都可以成为《故乡》中那个捕鸟、拣贝壳、捕猹护瓜、抓跳鱼等等无所不知的少年闰土,忘记他多年后的命运多舛,他至少有值得追忆的童年罢。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2

《朝花夕拾》是一部出自鲁迅先生的记录时事的散文集,记录了鲁迅先生儿童时期的各种经历的事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对一个人运用了许多描写,那便是带领鲁迅先生的女工“长妈妈”,她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还要对她说:“阿妈,恭喜恭喜!”等等。有一次她踩死了我最喜欢的老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虽然到这里我们肯定会认为“阿长”是个粗鲁的人,但她有善解人意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很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因为“阿长”所做的一切,鲁迅先生十分感动在‘阿长与《山海经》’结尾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爱。

这一个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受尽压迫,到起来反抗,经历了多少次改革与战争。现在,我们可以愉快地生活这,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有着高科技的电脑,家里有电视电话,有的还有,电器设备和自由的生活,我们不用遭受黑暗社会的压迫,不用吃苦。这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躯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伙伴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从这也能看出鲁迅先生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反对当时社会的压迫。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名着,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表现了一个想让民族进步,想让社会安定的一个思想。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3

这个寒假的天气却是不错的,阳光明媚,晒得人暖暖的,这样的境况委实适合泡上一杯香茗,读上一本好书的。

好书如此多,从其中挑出一本来也绝非难事,在书架上翻检的时候,目光不由的被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而引,信手拈来,这个明媚的午后就由它陪我了。

大概了翻看了这本集子,文章不多,仅十篇。读完小引之后,便决定顺着文章的目录一片一片的读下去。

第一篇的题目叫做《狗·猫·鼠》。鲁迅现在的文章是极有思想的,这题中的猫鼠狗自然也绝非是去写那猫鼠狗的各种秉性,而是借猫鼠狗这三个动物来借喻时下的人们的生活意识形态。虽说本文的题目为《狗·猫·鼠》,而先生的众多笔墨都用来写自己的“仇猫”。

先生仇猫有许多的理由,猫的秉性和一些人很相像,看似乖巧,实则暗藏着“妖气”;先生还是既不喜欢猫的叫嚷声的,听到猫的叫嚷先生总要嫌烦,而这个猫则是更像及了那些与先生叫嚷的“名人”,先生自是要去仇猫的;还有一条也是先生仇猫的缘故,但凡猫若是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这却是和当时一些人的做法无二的,一旦手中有了他人的把柄,必是会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自己享受着其中的“乐趣”。这是何等病态的一种社会形态,笑人无妒人有,那确实是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悲哀。

先生仇猫委实不是口头革命,先生对付猫自有一套办法。开始只是从家中养的一只花猫下手,逐个推广,以致后来猫都从来不接近先生了。文章至此,先生的态度已是明确至极了,而此时,先生笔锋一转,又引至了一只他收留的小隐鼠,隐鼠与那些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的大鼠是决然不同的,而先生的这个小隐鼠似乎也是葬身于猫之口中,随后来得知是长妈妈所谓,但是,先生和猫之间的矛盾委实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细细品味,先生所言的狗鼠猫,其实就是代表了先生所生活的时代的三类人。先生用极其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这三个阶层,先生正是以笔为枪,抨击了那个时代的“名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弱者的同情和支持,而那些“名人”各种媚态,对弱者的各种折磨,先生也嗤之以鼻!

先生的文章或许我还读不懂其中的真味,但是却能深切的感受到先生对那个日渐浑浊的世道的无奈与悲切,他用他的笔战斗着,挽救着奄奄一息的中华民族。

向先生致敬!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4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名著,由十篇小散文构成。它大胆并不直白的讽刺手法,以及真诚的缅怀情感,无不透漏这鲁迅——这个现代作家的端正品行。

《朝花夕拾》的开篇《狗·猫·鼠》作于1926年2月21日,是应战之作。末篇《犯爱农》作于1926年10月18日。其后,又作《朝花夕拾·小引》于1927年5月1日。作《后记》于1927年7月11日。《朝花夕拾》全文阅读

但实,《朝花夕拾》很难读懂。没想到小小的一本书,会让人头疼那么久。但读过后,确实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读过《朝花夕拾》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正派。想要一辈子快乐,首先学会做人。然后,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日子是繁琐的,一个人,一个举动,可能就会让我们感动很久,回味很久。

《朝花夕拾》中,大都是写爱与回忆,其中给我感触最大的是反抗旧势力的散文《狗·猫·鼠》了。这篇文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鲁迅讥讽他们散布的“流言”,也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恨。表现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长,并不是她的姓氏,只是鲁迅家人改不了对以前保姆的称呼。这个到现在我仍不知她叫什么的人,就是我在读《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刻的人。

若要问为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长妈妈身上的气质,我想是无人能比的。并不是说抬头挺胸像天鹅。而是她身上那些繁琐的规矩,以及对于孩子的爱。

长妈妈是很典型的妇女。头脑里没有知识,规矩却比谁都多。个性啰哩叭嗦。我相信鲁迅一开始是不喜欢她的。从她踩死隐鼠开始。或者可以说,我也是不喜欢她的。直到她买了“三哼经”。那简单纯朴的话语,让我开始喜欢她。她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以为,对她说了与没说无区别。但殊不知,细心的长妈妈,竟给他买了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5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童年中有哭也有笑,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都是足以令人回味无穷的。因为在自己的记忆里,童年往往都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鲁迅先生所写的《朝花夕拾》写的就是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在当时的年代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

鲁迅先生在这本书中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事令他回味无穷,以至多年后也一样记忆犹新。小时候,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得不到大人的认可;而父亲也不能理解他。

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我自认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不仅构思严谨,而且文章中的语言都极有特色。可能是因为学过的缘故,每每读到这篇文章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我也是这样,渴望自由,而不愿被约束。也能引起我许许多多关于小时候的回忆。那时的我同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玩耍,这是一篇散文,文章写得极好,是一篇令人叫好的文章。

整本书以记叙自己生活的事,用朴素的语言勾起读者对童年或是故土的记忆,让人回味无穷。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