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得道文库 > 读书心得 >

骆驼祥子2000字读书心得

| 新华

骆驼祥子2000字读书心得篇1

【人力车夫的畅想】

在川流不息的城市中,总能看见一辆辆油绿色的三轮车与四处奔波的他们,尘世中的喧嚣与混乱,是否使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力车夫彻底蜕变成不同的两类人:一为善良正直乐观的“祥子”,一为被“黑暗化”后的祥子。我怀揣着期待进入他们的世界……

回溯“骆驼祥子”,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要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他,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强烈自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可好景不长,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所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较为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

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从此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他,从此由原本的上进好强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

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努力而吃苦耐劳,可是一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祥子,他不是时代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小说生动写出了魔鬼般的社会环境,残酷地,一点一滴地,不留余地地剥削了祥子的农民美德,将他的性格不断的扭曲,直至变形,最后终将一个树一样执拗的祥子连根拔起,抛到了城市流氓无产者的行列之中……

我们先来看看用以作对比的“祥子”。尽管他进城时懂得坚忍,吃苦耐劳且老实、善良、乐观,可在经历了来自社会、生活的种种打击后,开始消极、懒惰、得过且过甚至成为了一具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看到这里,读到此时,我不由得陷入沉思,而关于“人力车夫的畅想”也油然而生……

我习惯于在日常生活、喜闻乐见中去见人心与人性,于是乎将人力车夫归于两类,而我首先推崇的即为正义的模范,这些人却是极少数的一类。他们,却是我心目中真真正正的劳动者。他们善良正直,无怨无悔!曾听说的若干年前的那一幕又再度浮现眼前:车夫接了一位急诊病人,帮其家属送去医院后,竟在附近陪病人家属等了接近三个小时,怕的是怕他们临时找不到回程的车夫,然而接受了这份好意随车回家的病人家属却因为出门时的匆忙与焦急,只随身带了十多元……但车夫一句“不要紧!”后无一丝抱怨地接过零钱继续开始他的生计……这是从亲戚长辈中听来的挺久前的一件事,那是她心中常常惦记着的愧疚……虽然只是经由转述所知,可那情那境却深深烙在我心里,每当我看见那一袭汗衫、费力踩蹬的此类车夫时,心里总徜徉着一股暖流……

他们的三轮车,是最最普通的一种,可放眼当下,这样“普通”的三轮车却渐行渐少,甚至于难以生存!大街小巷横行的是“突突……”呼啸而过的电动三轮车,竞争实力悬殊,为什么呢?尽管这样的少数人,他们仍怀抱初心,乐观面对生活,尽管有时,他们拉了一天的车,报酬还不如一些只走了一小段路的电力车夫,但他们仍默默地干着,默默地累着。也默默地收获着,用他们的话说:“够了也就值了!”那他们这一生也就无悔而无愧了。凭力气挣钱,凭良心生存,他们在为这原本愈渐单调的城市增了色添了彩,在我看来,这比那刚进城时老实本分的祥子还要伟大!

生活中真伪是共存的,现实中美恶是相互的,我眼中的第二类车夫,即是所谓的“电动人力车夫”。为了速度与效率,偷装了电力装置;为了舒适与获利,他们肆无忌惮,横穿竖行……此为我所谈的被“黑暗化”后的祥子,且不说他们私心与目的,单就从社会治安上来讲,他们违法了:单就从“顾客就是上帝”的职业道德来说,他们昧心了;单就从个人安全意识出发论,他们罔顾生命了……

纵观社会城市,旅游业的兴起,促就了更多的就职机会,创业的路径,“旅游包车”也成为了城市一景,司机伺机而动,于是,绕弯路、滥报价、人头费等花样层出不穷,这样的“宰客”套路,让我尽获了他们一计得逞的奸笑一瞬,也瞥到了无数游客下车后不知所措的无奈神情,我极其鄙视:你们的良心在哪里?

掩卷长思,我的脑海中再度浮现祥子那在烈日与暴风雨中咬牙前行的身影,我的眼前又再度闪现祥子那为了心中的理想---挣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的执着执拗的神情,这难道不是他在向这腐败而黑暗的社会做斗争吗?这一刻,我看到了顽强的坚持。所以,生活中的是是非非,社会中的善善恶恶,皆由我们手中的一把尺去裁量、去权衡,但愿我们,这青春的花季少年们,更能本着我们的初心,尽我们的责职,去分辨真伪,去呼吁真善美!愿我们能驾好“青春”这辆车,勇敢而无悔地做一个具有本心、善良、正直、坚持而自信的“车夫”吧!

骆驼祥子2000字读书心得篇2

我于初中阶段看过骆驼祥子的原著,具体情节此刻已记不太清,但大体上保留了一些印象。此刻到了大学,又看了一次《骆驼祥子》的电影版,突然感觉到了些许差异。于是又上网搜索了一下原著的故事梗概,最终发现了一些差异,又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不吐不快,故作此文。

——以上是为题记

一、差异

差异首先表此刻开头上。

原著的开头介绍了祥子的基本情景,为以后的情节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但可惜的是,电影版的开头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就像是硬塞给你这么一个人物:他叫祥子,卖了骆驼,是拉车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原著,而想经过电影来了解这本名著,在开头时他很可能会感到疑惑:这讲的难道是一个人靠骆驼发家的事当然不排除这是编导特意制造悬念或者说这本就是为这本书的读者准备的可能性,但就我个人来说,在我几乎忘掉原著,再看电影时,就突然感觉到这不像是《骆驼祥子》,而像另一个人的故事。

差异也表此刻结尾上。

当然在总体上差别不大。细节上我略微注意到两点,其一是小福子的死期提前到祥子去的前一天,而不是原著中的两个月前;其二是原著写到祥子的堕落而电影版则省略而这一点。对这我将在后文中略加分析。

差异亦体此刻对人物性格和互相感情的表现上。

原著中祥子对虎妞可谓是比较痛恨的,对拥有一辆自我的车是比较向往的,但在电影版中这两点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对虎妞的性格上的阴暗面刻画得也不够,对祥子的老实巴交上的刻画却在叙述他受不了气而撂“狠话”的情节上明显失败(他至少应当先表现出祥子的老实巴交,再用祥子的受不了气来反衬某些东西)。

差异还体此刻杯具性上。

原著中除了有电影版中也有的祥子的新车被征用、被逼娶虎妞、钱财被抢,虎妞难产死亡,小福子被逼卖身和自杀的杯具外,还有祥子最终由一个有梦的青年堕落为一个麻木的人的悲凉结局。这一点的杯具性是电影所未能赋予的。当然,电影为了加上一点杯具性,还特地让祥子在小福子死后一天到来,虽确实让人叹惋,但这总给人一种不及原文真实的感觉。所以说在杯具性上是有差距的。

差异当然也体此刻感染力上,但这大体是由它们各自的艺术特征所决定的,就不在我的讨论之列了。

二、原因之我见

开头的差异除了可能是编导故意为之(指前面提到的原因)外,还有可能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向未看过这本书的人普及名著。他们自我可能对这本书已经研究的很透彻了,所以在编剧时便会有意无意的忽略掉普通观众与他们不一样的感受。他们或许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不言自明的嘛,最终便有了这个结果——让人觉得突兀的开头。如果能在开头是加一些旁白之类会不会更容易被普通观众理解呢这个问题在很多由名著改编的电影中都有体现,它们经常给人一种衔接不连贯的感觉。(附:以上的批评全部建立在这些电影是向大众推广的基础上,如果这些电影就是给那些读过甚至研究过的人看的,那就当以上是外行人的胡言乱语吧。)

结尾上的差异之一是为了加大杯具性。但关于祥子堕落部分的省略的原因,就只能大胆猜测了。是当时技术限制,只能拍112分钟是演员突然不干,所以只能暂停是本来拍过,之后遗失这些只能作为狂野的猜测,当然不能站住脚。相信他们会有他们的研究吧。

人物性格与互相感情上的表现的差异就是拍电影人的水平问题或者是对原著的理解问题了。要么是他们对原著中个人物性格理解的不够恰当,所以只能表现出这么样一个人物。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就像此刻拍《红楼梦》的肯定对红学有很深的研究了,否则她就不敢拍了。那是水平问题很有可能!时代与地区上的限制让他们无法接触到更高的拍摄技巧和表达人物心理的技巧,其突出表现是,整部电影中没有心理活动的表现,对人物表情动作上的刻画也不够细致。随意举个例子,结尾上对祥子听到小福子死的消息时的表情,居然没有特写,居然没有表现出他表情动作上的任何变化。这在今日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从今日的拍摄技巧性上来看,他们的水平似乎确实略低了点。

最终谈到对杯具性的差异上的一己之见。首先是结尾对祥子堕落那段情节的删除使杯具性减弱,其原因我不明白,前文也只是臆断。但这么好的情节,即使只是一两个前后拉车的片段的比较,也能很好的表现出祥子的变化,这样杯具性不就更强了吗然后还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不够造成的,观众对人物的某些遭遇的杯具性的不理解、不能感受到。这在无形中削弱了其杯具性。例如,如果能更加表现出祥子对虎妞的厌恶,他被逼婚的杯具性不就表现得更大吗

最终不得不提一下其音乐(灯光什么的是历史技术原因,不予评价),整部电影中的音乐在感染力上显得很不够,那单调的几段段音乐真的不能给人以杯具的感觉。

综合以上个人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略显主观偏颇的文字,我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电影版的名著在很多方面不及原著,尤其是过去因技术限制拍出的电影更凸显出这一点(当然这不是在否定其进取作用)。所以说我们在翻拍名著是必须要细心谨慎,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否则对原著将会是一种亵渎。

后记:余生也晚,且非文科,所叙所论,皆发于心。文笔不当,思想幼稚,评论过激,贻笑大方。学者文人,切莫见笑,深鞠一躬,不胜感激。

9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