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研究性学习心得感悟8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有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少教师对此相当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那么,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究竟怎样才能达到高要求高效率呢?
定好研究的问题才能找准研究的方向,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要根据高年级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数学教材中一些陈述性的数学知识变成探究性的研究素材,让学生能够顺着这条研究的线索把握重点,解除难点,进而掌握知识,形成相应的数学能力。
把“单位‘1’的理解”作为研究性学习主要对象,既举生活中的例子,又进行细致的分析,多让学生去说,然后通过“几个几个地数”这样通俗易懂的话,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算有效果。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习,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努力使学生去自主发现自我提高。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教师传授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和发展者。
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变化规律,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去实践去发现规律,并要求学生主动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研究性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内化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去自我动手,自我实践。
五指三长两短,学生个体间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距,为了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升华,在集思广益中明晰概念,加深认识。
在组成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过程中,一是要合理安排合作对象,根据学生数学成绩的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学习个性合理搭配,最好能够定好小组内的成员分工;二是要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相关的合格技能的指导,避免出现小组内“一人当主持人和表演者,其他人当听众”的现象;三是要把握准确的合作契机,一般只有那些个体思考或研究产生困难的时候,或者答案具有多样性的数学问题出现时,才能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切不可把小组合作变成形式主义或者是教师甩责任的借口。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教学不应该变成教师进行的“合作总结大会”,或评价小组合作是否最好,或评价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等等,这些举动意义都不是很积极的,正确的总结应该是对研究知识的拓展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切合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
非常简单的一个教例,不需要过多地去评价研究的过程,而是进一步引导到生活实践,赋予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意义,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把准各个环节,才能使课堂更高效。
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初中生的我来说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充满神秘感的事情。平时在学校都是老师传授知识,很少自己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钻研,久而久之,我觉得我自己在逐渐丧失在我创新的能力。通过这次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我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尝到了各种滋味,有不解,有喜悦,有辛苦,有坚持,有遗憾,当然也有收获。
记得小时候,每每到夏天,我都站在,看狂风把大树吹得东摇西晃,听大人们哀叹今年又要有多少损失。所以,基于对台风的好奇,我们组确定了一个很贴近实际生活的课题——台风的形成及其影响和预防。虽然这只是很小的课题,但却让生为新手的我们着实劳累了一番,因为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做,唯一的途径就是上网查阅某些资料,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总结。
我们组曾经对课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由此我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合作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给人一种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在研究性小组中,我担任资料收集员和制作ppt的工作。
曾经的我只是利用网络娱乐,聊天或者听歌,很少用于学习。而在这次搜集部分资料的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了网络给人带来的便捷。网络上的资源包罗万象,我找到了许多有用的资料,并使我们的课题调查更加深入,知识覆盖面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当然,我也了解了许多关于台风的知识,那些预防措施也将帮我更加从容的面对台风这一不可逃避的自然灾害。
在制作ppt的活动中,我体会到了细心与责任的重要。一点点的不小心都可能给小组带来很大影响,像做开题报告的那次,我由于粗心竟把ppt弄丢了,好在组员们的理解,我们终于在赶在上课前重做了一份,有惊无险地挽回了损失。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责任的重要性和组员们的包容。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谈搜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正好弥补了课堂上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一学期汗水付出,终会浇开了成功的花朵。我们一齐谱写的乐章,不管效果如何,动听是否,都将会是我们这三年最精彩的回忆。
我坚定一句话:只要走过,就会留下脚印!
新生物课程标准着重突出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广大生物学教师转变角色,不断创新。以下就生物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转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1、教师由“传播者”向“促进者”、“引导者”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舒的环境,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广大生物学教师应改变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播给学生,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和学生一道探究、寻找真理。
2、教师由“执行者”向“研究者”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习,关注知识,着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素养全面的提高。这就要求广大生物学教师转变把教科书或教参视为“范本”,把教科书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别人的教学设计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把自己当成教材的“执行者”的传统观念;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建构,把自己形成的独特见解作为一种资源传递给学生,使其成为新课程资源的积极“研究者”。
3、教师由“专制者”向“交流者”、“平等者”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教师“垄断”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一种“失语”的境地,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教师应从“专治者” 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开展平等交流的“对话者”。
新课改,新实践,给我们生物学教师带来了新挑战。我们只有转变教师角色,适应课改要求,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使我们的生物课堂更加激情燃烧。
探究性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但课改与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误区。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正确理解这些特点,对课程教学会产生积极导向作用。
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然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上面的成功案例从一个侧面说明探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应该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学生,既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
(四)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简单的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正如上面的案例一样。要注意的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实验课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有专门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五)教学方式的任务驱动性
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然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活动。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研究和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中的学习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和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性学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法的改变,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科学素质提高的大问题。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宏伟基业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工作。
其实,研究性学习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做着研究性学习工作。例如:我校高一九班的王立国和王金石同学进行培养胆矾晶体的实验,他们经过找数据、列仪器、制溶液、选晶种的活动,一天几遍地观察晶体生成情况,精心操作,终于得到了标准的平行六面体晶体。作为化学教师,我及时指导,提供仪器药品,让他们科学操作、大胆实验,使他们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大大激发了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久,王立国同学又主动提出做NA2O2与水反应后溶液中化学成分分析实验,并顺利地完成。虽然这只是定性地完成化学反应,但毕竟是他自己提出并在第一次实验后提出的实验要求,是其今后不断探索的良好开端。
我觉得,一名学生完成一两次实验很简单,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主动实验,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找到了自信,激发他们不断探索、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后来的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学习NO分子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NO分子对植物体影响的调查,经过查资料、访问专家学者、实践操作、记录、总结的过程,写出了完整的调查报告,已经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科学实验,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课中不断地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硝酸与铜反应只生成NO的最大浓度是多少?怎样才能制出
N2O助燃吗?怎样验证?为什么NaNo2会致癌?白磷为什么会有毒?有感于患者输液时看护之苦,他们想设计自动止液、自动退针的装置。可以说,在学习
过程中,学生们有数不清的问题在激励他们,都需要我们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制止、去扼杀、去伤害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在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适当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研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尽一切努力为学生提供研究的便利条件,促使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
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提出的研究性课题也不一样。对此,我们要一视同仁,都要满腔热忱地帮助,不要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理由剥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权利;要让学生都增强自信,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跨学科进行的。在其中有很多知识是教师不能解决的,即使是本学科的知识教师也有很多不知或不懂的问题。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相长。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在知识上、心理上能够健康地成长。
研究性学习与我们正常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促进我们的教学成绩不断提高。近几年,我所教的班级在研究性学习气氛中,化学科成绩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我们要不断扩大研究性学习的领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现在走向未来领域。通过研究性学习,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未来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