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得道文库 > 学习心得 >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

| 小龙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陋室铭》观摩课心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精选篇1

很荣幸我校的刘莉莉老师承担了本次青年教师的交流课的授课任务。听评完这堂课,我有一些感触。

1.多媒体的适度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但一些老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上课尤其有人来听课就会刻意去使用多媒体,为了“创新”而使用,用途不过是为出示字词、问题,或者大量的图片的展示,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听老师的教授。但刘老师的课很好地使用了多媒体,背景音乐古筝的乐曲很好地烘托出雅致的意蕴,更易让学生投入到课文中。似房屋的板书框架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凸显了课文的结构。应该说本堂课的多媒体使用时恰到好处的。

2.切入点的巧妙选择。好的教学设计,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切不可流于追求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这一简单的层面之上。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与课文的切入点带动全篇,要立足于教材与单元的宏观背景,联系实际,选准突破口,力求提纲挈领,举一反三,让学生主体性在特定的课文所能提供的最大空间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真正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在授课时刘老师从文章中“陋室”却“不陋”这看似矛盾的问题谈起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所以说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3.相互交流和自我的学习不可忽视。听完今天的评课活动我真是受益匪浅,很多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也为我今后上好《陋室铭》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好方法。不由让我想起了萧伯纳的一句话:“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这种交流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和指导授课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同时也促进了评课教师教育思想。就我而言觉得自己欠缺的东西很多,生命不止学习不止啊。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精选篇2

聆听了杜丽敏老师讲的《陋室铭》,这是一篇文言文,在讲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大多数老师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句一句,手把手地把字词翻译给学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文中存在的疑惑得到解决。

但杜老师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充当学习的主人:自行解决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疑惑;加强朗读的训练,进行各种方式的朗读;把字词翻译权交给学生。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感觉自己得到了自主学习的权利,积极性很高。

另外,本节课对文章的挖掘与拓展较深,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学生)。一环紧扣一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关系和谐。通过听杜老师的课,我有如下感受:

1.通过创设情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杜老师导入时采用了一篇网上流传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室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从而也明白了“铭”的含义。通过读来理解感受全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杜老师始终把读与练结合在一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化知识为能力。具体情况:

学生朗读方面,杜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别读、听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评讲结合,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促进个性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杜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只要能答出道道,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种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可见。

总体来说,杜老师的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设计合理,教学环节紧凑,层次感比较强,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组成员会相互取长补短,再接再厉,争取把自己的课堂打造得更完美一些。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精选篇3

创设情境,走近陋室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1)、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1、听准字音2、把握节奏3、注意语调、语速。

(2)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 出示朗读节奏。  

(3)、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  

(4)配乐个别读:哪个同学愿意起来朗读一下课文?  大家评价一下 的朗读:读的好不好?好在哪?  (字音正确、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停顿准确自然,重音把握准确、语速把握好——对,文言文的诵读,语速要慢,才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语调呢?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一种更肯定的语气,是不是这点处理得不太好啊。那应该怎样读? 再试读一遍?嗯,这样就好了。咱同学自己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读。再齐读一下!)  

(5)生点评后男、女生合作读读、生齐读。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精选篇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这首流传千古的《陋室铭》,据说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从五品)时所作。根据当时规定:通判应住三间居房,而和州知县媚上欺下,见他是被贬的官,故意在住房上横加刁难,最初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心安理得的住了下来,并且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见了这副对联大为恼火,认为刘禹锡对贬官不服,就故意将刘的住所由城南迁到城北,并将原有的三间居室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迎风,溪水流淌,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首诗:“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依然悠游自在,吟诗作赋,便变本加厉地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这次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最后只有这一小间斗室,他气愤这七品芝麻小县官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命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精选篇5

异中之同 从文体看,的说和的铭标明了各自所属文体的不同。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说为说理文,铭是应用文。

但两文都是,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从这一点讲,两文又都属议论文。

从句式看,前者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后者则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中也有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中又是散句。

所以两文句式上都,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从线索看,《爱莲说》以爱为线索,爱在文中出现7次,几乎句句有爱;《陋室铭》则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映衬惟吾德馨。

两文线索各具特色,但它们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精选篇6

窗外,凄凉地风拂过大地,一缕残红落水,剩下的是秋风间的矜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旧书,想起了那篇给我以启迪的《陋室铭》。

感于刘禹锡当年的风骨,奋笔写下了这洁身自好的《陋室铭》,但真正令我感动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更多的,在于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深蕴。不知怎地流连的残红绿叶似与《陋室铭》有着无法言喻的契合。

沉稳的内在永大于张扬的外表,渲染出的浮华远不及纯真的朴实。

鲜花艳极了整个春夏,却无法摆脱秋风中的凋零,因为他曾经有的张扬,给人以叹惋和遗憾“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而绿叶却永远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为内敛,纵然飘落也只会引起人的怜思。

山不在高,望望给人以仙境之感而非那终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种绿荫掩映下的山dd仙山。

水不在深,往往给人以灵气之感的,而非那纵深千里的大海,更有一湾碧绿的青潭dd灵潭。

做人亦不可太过的浮华与张扬。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精选篇7

本课教学主要有三个环节:初读、品读和研读。三个环节皆以读为本,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提升感悟。第一个环节,读文;第二个环节,读人;第三个环节,学做人。

在初读环节铺路子。读懂文意、熟读成诵(争取在当堂做到默写的准确无误)。品读环节读出理解,读出韵味。把重点放在读懂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上,穿越文字,寻幽探微。比如,要读懂作者引用孔子“何陋之有?”这句话的用意,老师就要补充孔子的前半句话,然后让学生思考,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从而让学生弄懂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研读环节读出问题,读出作者,读出自己。比如:可以从“谈笑有鸿儒”和“苔痕上阶绿”的看似矛盾处(既然有鸿儒谈笑往来,地上怎么可能会长青苔呢?)打开缺口,让学生评说刘禹锡,这是读出问题;借刘禹锡的文,拎出刘禹锡这个人,知人论世,这是读出作者;创设虚拟情境,入情入境,让学生和作者相遇、相识、相知,从而激发情感的共鸣,引领学生逐步走进刘禹锡的心灵世界,实现自己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这是读出自己。

而这种种理解怎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感受,使之从学生的心底自然而然地流出,这是对执教者教学功力的严峻考验。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可谓是《陋室铭》中的经典语句,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让环境因你而知名,不应该靠环境(山水)垫高自身的价值。这层层意思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领悟到,这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也是一个颇需思量的问题。

重点说说研读环节。文字背后是人,是作者的人生,思想,境界。这个教学片断,通过四读,读出了晴空一鹤,读出了先生风骨,可谓是一唱四叹,余音袅袅。蓄势,盘马弯弓射不发;朗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借助背景材料和自己文本理解的引领,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进行一段生命的旅程与情感的攀登。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精选篇8

乍暖还寒春三月,我有幸参加了苏州园区中学语文教研员徐飞老师提出的“和融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完成了《陋室铭》的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回顾近一个月的磨课经历,从备课、试上、修改、开课、评课到反思、分析,一路走来,伴着辛劳地付出、热烈地讨论、快乐地分享,充分洗涤了我近10年来的教学陈规陋习,可以说,获益匪浅,终生难忘。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精选篇9

在人生路上,我们不能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沾得满身的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才会有恬适的心情.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劳形”.这种闲然和怡雅,正是金钱所难买的.

俗话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

透过这些,我看到了另一种境界,看到了一种我所推崇的精神――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世界里所需要的精神――淡泊.淡泊,并非没有欲望,属于你的当仁不让,否则,你会失去良好的机遇,千里马若不珍惜与伯乐相遇的良机,那么它永远只会是一匹凡马;不属于你的,不要刻意追求,否则你会付出太多的代价.

淡泊,能让置身于纷忧中的你在心中开辟一方净土,让你的心如一面明镜,折射出人间万象,令你保持清醒.花花世界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欲望,也就有了因满足不了欲望而产生的太多不满.一个若想从容处世,就必须以淡泊为伴.

《陋室铭》观摩课心得精选篇10

同中之异 从主题看,两文表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但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的清白节操,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两文都以。

但前者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后者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从表达方式看,都聚描写、抒情、议议于一体。

但前者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美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作者爱莲的议论中,表露出其高尚情操。

而后者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4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