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得道文库 > 心得体会 >

童年2000字心得体会

| 新华

写心得可以促使人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怎么写童年2000字心得体会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童年2000字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童年2000字心得体会篇1

“《童年的秘密》第一次深刻而科学地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心灵都真实景象。它与我们习以为常对儿童的理解是那么的不同,而这正是我们在儿童教育中铸成大错而不自知的原因。”,当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埃德蒙.金毫不过分的肯定了《童年的秘密》的珍贵价值。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极大的期待和希望去看的,因为看了太多对它的好评。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是有点失望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震撼。直到慢慢的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品味其中的深刻思想,才渐渐被蒙台梭利敏锐的洞察力和伟大的思想所折服。她看到的,刚刚是我们忽视的,是我们麻木的地方,而刚好是最重要的。看这本书让我情不自禁回忆起我的童年,回忆我身边的同伴都是怎样长大的。每个成年人都是由儿童长大的,每一个人都有童年,而且不可避免的,都在童年时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正如书中说的,我们没有一处感到被理解,可以进行我们自己的活动的地方。我们被要求必须保持安静,不许碰东西,没有一样东西是我们自己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全都是成年人的财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每一天都要小心翼翼的生活着,我们害怕一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水杯,一不小心碰翻了一个茶壶……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还好,至少我们还拥有大自然,还可以投入到它的怀抱中去,上山捉鸟,下水捉鱼……只有这样,我们才完全地感到不被束缚和真正的快乐,因为大自然从来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吝啬的禁止我们取得任何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看起来比城里的孩子更加健康和自然。既然大家都曾受到过同样的不公正的对待,那为什么没有人反省,而是将我们身上受到的不公正同样的对待下一代呢?关键在于没有一个成年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童年的我们也许反抗过,但当我们变成成年人了,又都一致的认为以前的成年人的做法是没有错误的,是权威的,是不可挑拨的。他们之所以那样做,都是因为他们爱儿童,都是为了儿童好。幸好,蒙台梭利注意到了人类这个极大的错误,并且试图纠正它。她观察儿童,关心儿童,并且试图理解儿童。以前,我总是怀疑自己早熟,童年的自己已经学会了沉思,思考生老病死……现在终于知道,那完全是正常的,因为儿童不是无思想无意识的木偶。童年的我们其实就已经有我们自己认定的一套真理,我们有自己喜欢的事物,自己喜欢的人……我们经常会哭会闹,是因为大人们常常无视我们的喜好,强迫我们去做不喜欢的事。

蒙台梭利指出“在跟儿童交往的过程中,成年人会变得自私或者是自我,他们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儿童心灵有关的东西,导致错误日积月累的结果。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成年人往往把儿童看作是孤立无援和无活力的某种东西,需要不间断地给予指导。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创作者,并以他们自己跟儿童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判断儿童的好与坏。成年人以他自认一贯正确的模式使自己成为儿童善良或邪恶的试金石。儿童必须依照此模式来塑造。儿童在任何一点上偏离了成年人的模式,就被视为一种罪恶,成年人会对此迅速加以纠正。小时候,每到吃饭的时候,总会被禁止端着陶瓷碗筷离开桌子,要是不小心打破了碗,就会被大声的地斥骂,直到我们眼泪汪汪的说下次再也不敢了。但是现在,我们也同样总是千方百计地去阻止儿童做事情。我们会自以为是地认为他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看到他爬上一张凳子或是一张床,就会非常的紧张,大声嚷着“危险”,并勒令他不许动。看到他蛮有兴趣地拿起小刀想模仿大人们削苹果的模样,这是我们往往会大惊失色,立刻把所有锋利一点点的刀具都藏起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抑制了他们活动的欲望,让他们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和感到极大的挫败感,并认为自己是软弱和无能的。这种念头也就是沮丧和缺乏自信的源泉。正是成年人阻止儿童自由地行动,成为儿童自由发展的最大障碍。不要其他人帮他洗澡,穿衣或梳头发的任性的还在的哭叫声,说明了这种戏剧性的冲突与斗争。正如蒙台梭利惊呼的,谁又会意识到,给儿童不需要的帮助,就是儿童将要经历的种种压制中的第一个压制呢。当儿童生机勃勃的活动遭到外界的阻碍时,他们会有强烈的反应,表现出悲哀,哭闹。但当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时,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无理取闹,是任性,在乱发脾气。接下来会遭到更粗暴的对待。如果成年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权力欲望,总是试图为儿童安排好一切,就是对儿童自然发展最大的压制。蒙台梭利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成年人必须不再视儿童为一个活动体,当幼小时可以随心所欲地东拎西提,当他长大后,又必须对成年人唯唯诺诺。成年人必须相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他们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样他们才能适当的帮助儿童。

读《童年的秘密》,我们将“带着想象散步”。你会惊呼自己平时是如何的忽视了儿童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我们又对他们犯了多大的错误。这是一本让每一个成年人都感到无地自容的书,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好好的品读它,还儿童一个舒适的世界。记住,不要冲过去帮孩子拿面包。

童年2000字心得体会篇2

人人皆知,高尔基先生的自传三部曲是响誉世界的,其中的《童年》一篇,更是堪称佳作,前段时间刚刚看完,感想颇深。全文高度概括了高尔基先生的童年生活,在沙皇的统治时期,一个可怜的孩子阿缪沙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接着失去了母亲,唯一的亲人——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他却仍然怀抱着一颗求知的心坎坷而悲惨的生活,让人感动!

看到了最后一句,我放下了书本,心情是那样复杂,为什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的童年那么悲哀?为什么他的童年没有一丝欢笑,只是充满了仇恨的悲愤?苏联当时的社会真的那么黑暗吗?然而,我知道,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下黑暗政治斗争的恶果!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一个国家最底层劳动人民永远无法翻身的社会!这是高尔基先生的批判,这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妙笔!一个黑暗到可以使人变坏的社会,不得让我们胆寒,更觉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光明,是她让我们能过得如此幸福,她是公正与和平的象征,她是东升的太阳,照亮了华夏大地,暖和了人们冰封已久的心,才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否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

《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誉为俄国最优秀的自传小说之一。《童年》写于1931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心路历程。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童年》中有一节是让我喜欢的,那是关于一位化学家“好事情”的事,幼小的主人公在没有被老文化完全吸收的时候,与一位奇怪的人教上朋友,很明了,这一定会使阿缪沙的外祖父又狠狠揍他一顿,这仅仅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不为沙皇服务,就是无所事事,是邪恶的,相信,这会让许多人捧腹大笑,但更多的是思考,当时的社会真理是那么难以接受吗?也许这样的事情太多,为此,有很多科学家都献出了生命,但是明智的高尔基先生为他的这段短暂的友谊表现出了高兴与惋惜。这也让我知道了,黑暗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人们的天真与无知上,而人们是否应该主动的去学习,应该知道,拥有知识的人就是聪明的人,也只有遮这样的人可以维护正义与真理!

《童年》是一本不错的书,是一本袒露真实的小说,我有想过写一本自己的《童年》,即使不能,我也永远珍藏这本书,因为它绝妙的写作手法,朴实的语言,深刻的寓意都是值得珍惜的!

童年2000字心得体会篇3

拿到这本书后,虽不能说是一口气读完它,却也是用我最快的速度读完了,正如我的一位友人所说,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因为对儿子的成长越来越关注,但是在关注过程中发现我总是用我成人的思维去关注他,这样便与他行走在两个轨道上,不能很好地完成链接,他的需要我不知道,我的要求他也不理解,于是有时会产生冲突,对我而言有时侯的感受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他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对他的一片苦心呢?”而对孩子而言,估计就是:妈妈怎么会这样要求我?我不想这么做……而且又不得不做,因为他需要听大人的,大人的安排貌似都是为他好。看着他无辜而委屈的眼神,我心里一阵一阵的难受告诉我这里面我存在着问题,至少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上存着的一些问题,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

于是,我尝试着去了解孩子,去感受孩子,但这只是隔靴弄痒,不能很好地做到共振。我要更好地了解他,我必须要进入到他的世界里,真正地懂得他的需要,那我就要放下成人的心态,让自己再回到过去。

就是这本书——《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让我找到了我的童年,让我回到了我自己的过去,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小女孩还站在那里,抱着一个皮球,在等着我回去找她。我感受到了她的需要,感受到了她对无条件的爱、对接纳、对认同、对归属、对安全的需要,对成长的需要……

正如作者在自序里谈到的:“我们都曾是孩子,拥有美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环境中的缺爱、粗暴、压制和伤害,我们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变成一个缺失感受、单求生存的工具。”“现在,我们有了孩子。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虽然表面冷静,但内心却惶恐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早已遗忘了所有孩童时候的内在需求。同时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几乎一无所知。由此我们无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做的,或者说我们正在做的,就是用我们头脑中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和要求孩子的成长……”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记起了去年夏天发生在我和儿子及家人之间的一件事情。当时我和儿子还有爸爸妈妈带着弟弟家的儿子一起去我的姥姥家(虽然有点复杂,但在其中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很关键),儿子和小他四岁的弟弟在一起玩,大人们在客厅里说话,正说话间我感觉到了儿子和小弟弟之间产生了一点冲突,原来他们同时看好了一个玩具,互不相让。就在二个人僵持不下之时,坐在客厅里的大人发言了:“贝贝,把玩具让给弟弟玩一会,你是哥哥,他是弟弟,你要让着他。”这本是一句经常在耳边听到的话,无论是在我们小的时候,还是现在,大人在对孩子之间争玩具之类的东西的时侯,好像除了这句话之外再无他言。可这时,我看到了儿子眼里的委屈和无奈,他无助地看着我,我的心被触动了。

我只好说“贝贝,你自己跟弟弟商量一下,看谁先玩,你们俩自己解决。”这时,另个一个大人又说话了,“贝贝,弟弟小,你要让他点。”在大人的集体关注下,贝贝很委屈地放弃了,很不情愿的走开了。看着他的背影,我感到他受到了一些伤害,那时,那时的我还不能像现在这样更好地处理这件事,我也有一些情绪地对对我而言也是大人的这些权威们说;“你们不能这么说,为什么大的就一定要让着小的?他们自己可以商量的,这样贝贝会受到伤害。”

我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也都很无辜地看着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美德就是要让大的让着小的。”我无语了。传统教给我们的的确就是这样,但是让出去时的那份委屈以及来自大人的那份压力,该让还不懂事的大孩子如何化解?这会不会给他们带来一种伤害,以致于在他们长大后的成人世界里,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我当时明明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那种委屈,这种委屈告诉我他不愿意这样做却又不得不这样做,而得到玩具的弟弟就会产生一种误解,我要什么东西,就应该得到满足,因为前几次的满足就会导致他今后的每一次都要满足,这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影响到他的今后的生活和意识。我们完全可以变换一下说法和做法,让这样的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不要伤害到每一个孩子。

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无条件地爱孩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我们现在连爱都不会了,明明心中有爱,给出去的时候却附加了那么多的条件,所以给我们自己,给孩子都带来了伤害。

透析童年,先让自己回到童年,感受到自己在童年里的欢乐与悲伤,体验到自己在童年里的渴望与压制,就会理解现在孩子的需要。首先,最贴切最有效的做法是,当与孩子对话时,一定要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同样高度的视角线,拉着孩子的手,看着孩子的眼睛,即使什么也不说,眼睛里的对接也会直通心灵,让彼此的心灵完成链接,真正的心灵链接比什么都有助于沟通,这样做到了,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

让孩子成长,首先做父母的就要先成长!

12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