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及时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山海情1000字心得体会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山海情1000字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漫漫扶贫路 浓浓“山海情”
近日,由孔笙导演,黄轩、张嘉益、闫妮等主演的扶贫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豆瓣评分稳定在9.4,已坐稳目前扶贫剧评分之冠的宝座。作为一名工作两年多的基层干部,我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打开了这部剧,之后便被这代入感强、贴近生活、真实还原的故事深深震撼,被故事里人物的吃苦精神、服务意识深深打动,为大山那边的“宁夏”人和大海那边的“福建”人创造的奇迹深深折服。
“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1997年初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来到宁夏调研对口帮扶工作,部署“移民吊庄”工程。《山海情》的故事就是从涌泉村开展吊庄移民工作讲起的。那时他们过去面对的,是“胡风怒卷黄如雾”“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滩,是一个宽广平整、没有大山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移民过去,意味着他们要自己挖土、自己找木材,自己搭建房子,自己在那片还没有人烟的土地上开辟一番新天地。但是他们选择了相信政府,相信未来,相信在东西扶贫项目的帮助下,可以走出穷山沟,走向新生活,选择了向那个鸟儿不飞、草儿不长的地方进军!
“走咧,走咧!走远咧!越走越远咧”。随着情节的发展,对口扶贫工作的开展,麦苗去福建电子厂打工,得宝留在村里拜林教授为师学习种蘑菇,看上去就像歌里唱的,穷苦的日子“走咧,走咧!走远咧”!而实际上,缺水、少电、山高路远、风沙漫天、村民有认知局限,这些难题,并不会因为有了新的工作机会而改变。在西北贫瘠的土地上种出来“双孢菇”需要迈过科技关,村民出资建棚需要迈过风险关,蘑菇滞销时候,得福不惜搭上“仕途”也要现场戳穿谎言,请求领导支援。所有这些难过的关,会让人知道,路途虽遥远,可就是有人一直不放弃,就是有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事情做成了。
“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扶贫干部的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福建对口帮扶干部、专家、企业家的无私奉献,是西海固人民把根扎在更辽阔地方的勇气,更是国家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平整土地、保墒增收等政策的加持,让闵宁镇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当初追着撵着逼村民走出大山的张树成书记因公殉职;凌教授在教会村民种蘑菇后离开,所有人捧着自己晒的枣、抓的鸡赶来送行;任职期满要返回福建的陈金山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对着闵宁这片土地望了又望。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中国的脱贫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几代人来来走走,几代人凭借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实现的!
西海固的“脱贫秘诀”
2021年初,一部扶贫剧《山海情》火爆荧幕,这部充满烟火气息的扶贫剧中浓缩了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战中万千基层干部的身影。有的观众与“水花姐”一同哭泣,有的观众为“马得福”不被理解时而感到忿忿不平,但最终大家都会为西海固的成功脱贫而感到骄傲。剧中的故事已经结束,但西海固的脱贫密码有迹可循。
脱贫秘诀一: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决心、扶观念、扶梦想,帮助贫困百姓树立摆脱贫困的理想和信心。马得福回村工作遇到的第一件难事就是参加吊庄移民,常年的贫困生活让乡亲们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勇气。最终,马得福家率先报名前往吊庄,说服了乡亲们一起前往条件艰苦的玉泉营。在我们的工作中,帮助基层群众改变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活动,一旦发现“等、靠、要、拿”的思想要及时破除,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思想观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不返贫,让乡亲们从“有的吃”变成“吃得好”,从“有的穿”变成“穿得靓”。
脱贫秘诀二:扶贫再扶智。扶智就是扶能力、扶技术、扶理论,帮助贫困百姓学习一技之长。《山海情》中乡亲们从最初将县里给的八十一只“扶贫鸡”吃得只剩一只,到通过种植双孢菇赚取第一桶金,涌泉村的成功说明,扶贫工作不能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实现从“输血变造血”的转变。技能培训是帮助群众脱贫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根据当地特色制定具体的技能培训方案,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量体裁衣,传授基层群众最想学的手工技艺,真正激发基层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脱贫秘诀三:扶贫更需教育。扶贫不能只靠扶贫干部,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人才,从“引水”变成“打井”,真正改变一方土地。剧中的白校长为了阻止不满16周岁的学生外出打工想出了种种办法,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当地政府做出决定:在校学生,不论是否满16周岁,一律不得外出务工。白校长的所作所为给我们上了一课:“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想要真正改变一方土地,不仅要树新风、教技术,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先行,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只有教育能让这些孩子们改变命远,而改变了命运的孩子们才能将贫困连根拔起,真正盘活这方土地!
西海固的故事,到这里就真正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开始,新奋斗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千千万万个“马得福”们一定会探索出属于他们的“致富秘诀”!
最近有一部剧推荐给大家,名叫《山海情》,又称《闽宁镇》。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宁夏西海固山区的吊装移民工程。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移民群众在福建莆田市的对口帮扶下,在茫茫戈壁之上开荒拓土、建房种地,大搞特色庭院经济,使原本贫瘠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
其中剧名中的山指的是宁夏西海固山区,海则代表的是福建莆田。而闽宁镇则是两地共同努力创造的产业扶贫基地的示范案例,也是该剧剧情发生的主要地点。闽宁镇中的闽是福建省的简称,宁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因为是两地共同创建的所以村镇命名时取了各自省份的简称,这也正好表明了这两个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得福是西海固山区涌泉村村民。在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扶贫办工作,可他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回村劝解吊装移民户回到移民区。
因为移民区条件过于艰苦且戈壁滩上风沙太大,很多群众不愿意待在移民区,便偷偷的跑回到涌泉村。扶贫办为了劝解大家回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效果依然不太理想。马得福于是求助于自己的父亲马喊水,也就是涌泉村的村支书,在马喊水和老支书的动员下,终于是让吊装移民工作有了初步的进展。
最初移民区的群众只能依靠临在近市区优势打打散工,种种玉米等粮食作物,而且由于灌溉的问题引发了不少的争端。直到福建莆田对口扶贫小组的到来,才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在多方努力和协调下,水源灌溉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但是粮食收益还是较低,群众生活并不富裕。
于是,在副县长陈金山的建议下,在凌教授科技助农的产业扶贫项目的帮助下,移民村开始走上了一条广泛种植双胞菇的产业路线。
随着双胞菇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销售就成了一项难题。凌教授不忍看着蘑菇因为滞销而一天天烂下去,便将他的学生们分成三组,去全国各地市场考察,而他自己更是亲自带队前往上海,浙江等地。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们终于带回来了长期货源的供应合同。
经过双胞菇事件的教训后,大家不在盲目的跟风种植,而是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从种植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类的枸杞、葡萄等经济作物项目。并且还创建了葡萄酒生产基地,村民们再也不用为销售问题而苦恼了。随着该地区的枸杞葡萄酒等品牌畅销,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正所谓扶贫先扶智,只有从思想上解决扶贫问题,才能真正的做到脱贫致富。
《山海情》美滴很!
最近,一部山海相逢、闽宁情深的扶贫剧《山海情》高开炸走,夺人眼球。该剧让我们看到东西部扶贫合作产生的蝶变效应,20多年来,闽宁两地人民携手奋进战贫困奔小康的故事震撼人心,也让我们读懂了中国扶贫这篇大文章。
扶贫最难扶的是人心,扶贫干部不一般。多次提到扶贫干部,“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剧中基层干部马得福为了解决脱贫攻坚中吊庄户遇到的问题弹精竭虑,每天骑着自行奔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常常是灰头土脸,可就是这样仍然面带微笑,四处协调,最终为移民村的父老乡亲解决了小麦浇水和村庄供电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脱贫攻坚以来,奔走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的驻村工作队员们,他们带着任务,不辞辛苦,摸清况,勤协调,想办法,解难题,以实干精神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帮助他们重拾信心。所以扶贫战线上涌现出像黄文秀、廖俊波、李保国等一批用奉献传递温暖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向他(她)们致敬!
扶贫最有效的是产业,结对帮扶有道道。从兄弟合穿一条裤子、到村里的扶贫珍珠鸡吃得只剩一只、再到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一口井就嫁人的故事,今天看来让人哭笑不得,匪夷所思,但是结合90年代宁夏六盘山西海固的时代背景,千山万壑、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让当地生态脆弱、经济凋敝、社会闭塞。就是这样的贫困地区在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下,20多年间,省对省、市对市、县对县、乡对乡、村对村,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解决了宁夏人民“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一个个对口援建产业扶贫车间拔地而起,一株株克服“水土不服”的菌草植遍宁夏山川,让“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贫困地区涣发新生,闽宁模式也成为中国扶贫的典范。
扶贫最要扶的是教育,人才才是硬杠杠。剧中最想说的白崇礼校长,他就像我们儿时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古板、严谨,视职业为生命,为了劝留学生不辍学,他拦大巴、劝家长、找教育局,做出一系列“有辱斯文”的事情,他信奉的理念就是“读书改变命运。”这让我想起不久前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同志,扎根边疆40余年,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山区女孩点亮梦想的灯,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一样的人民教师,贫困地区的孩子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才有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深情告白。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他不爱多言,但事事都能看到他。脱贫攻坚有他,解决矛盾有他,发展产业有他,疫情防控有他。朴实是他,高尚也是他。他是四川省广元市钟岭村第一书记李书记,在我跟他对话中,我深受启迪。
“李书记,你现在既是第一书记又要代村书记的工作,压力大吗?”
“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要畏惧压力,压力即是动力。”李书记说道。
钟岭村是一个贫困村,村干部结构偏老龄化,群众思想保守,产业发展滞后。2018年下半年,因村支部书记身体状况欠佳,请假在外看病。多方考量之下,暂由李书记全面主持钟岭村工作。帮扶工作和脱贫攻坚的重担全都压在了肩上。在他的努力下,两处居民点建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2018年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圆满完成,初步建成了520亩笋用竹产业园和200亩藤椒特色园,带领大家积极探索出“竹下鸡”“藤椒鸡”循环种养殖、长短结合的优质集体产业;1200平米养牛场建成后,寻找业主进场养牛,通过收取租金的方式来壮大集体经济收入;鼓励老百姓发展户办小庭院,原本周边荒废的土地,也种起了蔬菜,围起了鸡圈。2018年10月,村委会院坝里开起了热闹的分红大会。钟岭村于2018年整村脱贫。
“李书记,这次有政策,像你这种情况可以申请回去啊!”
“脱贫任务还没完成,我的身体情况我清楚,放心吧。”
李书记因身体原因,每次吃主食前都需要打针才能进食。在驻村期间,也时常因为工作忙,导致饭没吃到点上,生病住院过几次。本想着借着这次可以申请回去的政策,劝说他。刚开口就被阻止了,没有人能拗得过他执拗的性格。我们都知道他放不下在这里的贫困户,放不下身上的脱贫担子。舍小家顾大家,周末休息日也总能看到他在村里忙里忙外。他认为,只要我们先干起来,群众才能跟上。
“李书记,这次捐款,大家差不多都是捐的100——200元表示心意,你跟大家差不多就可以了。”
“不了,他们在前线冒着生命的危险,我们至少是安全的,能够帮点忙是应该的。”
大年初二,李书记即刻到村履职。在疫情防控初期,一方面口罩难买,另一方面群众不重视,不戴口罩攒堆堆烤火、聊天现象常见,甚至还有不听招呼走亲访友的。对此,李书记带着村干部、工作队员分别挨家挨户打招呼。同时李书记又是北庙乡所有村中第一个组织捐款的,李书记自身既要供养女儿上大学,还住着公租房,捐了1000元。截止3月10日,李书记组织钟岭村共捐款7120元,支持疫情前线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中国,有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身在一线,爬山路、迎风雪、战贫困。李书记是百万人中的一个,在扶贫路上我看到了他“最美的模样”,老百姓信他、敬他、爱他!
让产业扶贫成为“攻坚利器”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要攻克深度贫困难题,实现稳定脱贫,必须要高度重视产业扶贫。越到最后攻坚时刻,越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绷紧弦、拉满弓,着力推动贫困地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带贫能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为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规划引领,构筑产业扶贫升级“格局”。要继续加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围绕资金投入、金融扶持、科技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举措,为产业扶贫升级搭建起“四梁八柱”。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搞“高大上”“大呼隆”,着眼产业基础和自然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规划方案。深入基层调研、聘请专家把脉,反复研究论证,在特色粮经作物、园艺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产业上做足文章,推动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聚力模式创新,拓宽产业扶贫带动“路径”。在选品种、育产业、拓市场、创品牌的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和用户思维,大力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带动和指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带贫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把扶贫工作融入产业链条,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持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坚持主动发力,打通产业扶贫对接“通道”。倡导消费扶贫理念,完善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消费扶贫协作长效机制,通过开展贫困地区产销对接,广泛组织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踊跃购买扶贫产品,形成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抓住农村电商发展机遇,以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和个体经营户等为重点,培育一批电商创业带头人,补齐扶贫产业上行短板,加大对当地特色扶贫产品的推介力度,推动电商平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固定客户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将消费扶贫由“被动帮扶”变为“主动发展”。
山海同路 共诉真情
随着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中国完成了一个美好历史篇章的翻页。此时热映的《山海情》,不仅仅是讲述黄土地上贫困群众走出大山的扶贫历程,它还是一场引领我们回归大山的寻根之旅。这部剧将当年那段扶贫岁月的喜怒哀乐演绎得酣畅淋漓,扶贫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遇到“问题人物”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但就是这样简单而又真实的故事,才充满了人情味。
扶贫最先扶思想,敢做敢为当为先。剧中当凌一农教授坐着三八大杠的后座,揪着得宝的衣角,呛着漫天黄沙带来了蘑菇技术,却被村民笑话。能赚钱都想弄,要垫钱又都缩回去了,贫困的乡民对于一丝一毫的花钱都不敢尝试,越穷越保守,越保守越穷,这就是制约发展的“小农思想”,但经历过一番生死回来之后的马得宝,却有着这样的勇气。而蘑菇换来的千把块钱真正地冲破了他们的思想,政府下发了扶贫无息贷款,村民们也都纷纷开启了大棚种植菌菇之旅。这让我不由联想到脱贫攻坚的每一位驻村干部,为了打消乡民的疑惑、顾虑、不信任,他们远请专家、近访乡贤,排查情况、摸底调研,真正的实干赢得了信任。做事冲在前面,拿自己当排头兵,带着村民们一起走,这才是干部。
扶贫其次畅通达,四通八达是关键。“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常喷涂在墙壁上的宣传语,但却真真切切反应了交通的重要性。交通的不便利带来的是当地生态脆弱,产业发展缓慢、单一,是思想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的闭塞,是村民的蘑菇滞销和被压价收购的无奈。先修路通电通水,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才能提供更好的生存生活条件,才能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所以在扶贫路上,我们不断在建设交通,干部们哪怕只有铁镐、铁锤,也要带着村民遇山开山、遇水劈水,凿出一条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才能打通乡村的“财路”。
扶贫长久看教育,坐吃山空要不得。白崇礼校长,他是村里唯一的读书人,他应该保持着自己的体面,斯斯文文用言语、用文字批判。可他却做得不像读书人,他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受尽了家长嘲笑与冷眼,也在所不惜。只因他知道退学不是结束,退学是命运由不得自己掌握的开始啊!他努力去改变下一代,他信奉的理念就是“读书改变命运”,希望的就是下一代能拥有自由选择命运的权力。我们的脱贫工作就是这样的,我们国家的成功不会以放弃任何一个人为代价,脱贫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都将并肩前行。
听到大西北悲怆苍凉的曲调潸然泪下,回顾那个筚路蓝缕、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峥嵘岁月,内心汹涌澎湃、热泪盈眶。山海情,满是官民情、兄弟情、师生情!
扶贫干部的“山海情”
新年伊始,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使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上线就迅速走红,成为20_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作为扶贫剧的标杆之作,《山海情》以其细节处见生活,温情中见人心、奋斗中见斗志的鲜明特色,感动你我,温暖寒冬,更让我们那些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的“山海情”致敬点赞。
信念如“巍峨青山”,铸就扶贫干部“愚公志”的坚韧品格。对扶贫干部而言,扶贫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执着信念和坚定信仰。古有“愚公移山”故事,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无数扶贫干部,在从事脱贫攻坚工作那一刻起,就立下当代“愚公志”,坚定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精气神,鼓舞他们在绿水青山中拓荒,在风雨兼程中前行。“全面小康”的必胜信念如同“巍峨青山”一般,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源泉,正是有这份坚定的信念,才有了无数扶贫干部不计得失的真情付出,排除万难的豪迈坚定,不达目标的执拗坚毅。
未来是“星辰大海”,点燃扶贫干部“烈焰般”的奉献热忱。“星辰大海”对你我来说,也许是对未来的期许,也许是对生活的向往。而在扶贫干部眼中,他们的“星辰大海”朴实而真挚,是异地搬迁群众搬入新家嘴角的喜悦,是寒门优异学子走出大山眼中的渴望,是贫困群众重拾生活信心的希冀……让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实现他们的“星辰大海”,成为了扶贫干部最大的愿望。正是有了这份热忱,他们如漫天星辰中最亮的那道“光”,将自己最珍贵的青春与生命“燃烧”在中华民族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照亮前路,迎接朝阳,迎接希望。
力量暖“鱼水深情”,礼赞扶贫干部“史诗般”的历史答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心能换心,情能动情,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仅只有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任务,更有一份责任、一份情感和一种温度,无数扶贫干部用他们的忠诚、奋斗、担当与奉献,在润物无声中传递直抵人心的力量,让扶贫工作充满暖暖温情,充满感动瞬间,充满勃勃生机。现在,扶贫干部已经用自己的初心与担当书写了“史诗般”的历史答卷,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在未来的前行路上,这份力量将继续指引着、激励着我们,凝聚起奔腾向前的民族伟力。
心系扶贫“山海情”
热剧《山海情》以宁夏闽宁镇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区的基层人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将希望的种子洒向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终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全剧以朴实无华的乡村情感勾勒出人物形象,多条故事线并行的叙述方式推动情节发展,浓重的地方方言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深深感受到跨越山海,真情不变的情感。
因为真实,所以动情。最真实的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它没有刻意的修饰,只是将原本发生的故事原汁原味呈现出来,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那个年代背景下所发生的事情。对于生活在美好生活中的我们,通过电视里的画面是难以想象那条件恶劣地区的艰难困苦,只有到了哪里,晒了辣毒的太阳,吹了冷干的烈风,感受了零下的严寒,才知扶贫干部的艰难不易。正是如此真实的呈现,才让人感同身受,将自己也代入进那黄沙漫天的戈壁沙漠之中,尝尽辛酸苦辣,由此打心眼生出对扶贫干部敬佩之情。
因为真诚,所以动人。广大扶贫干部的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结,那就是如何和群众打好关系,融成一片,彼此交心,使之了解国家政策,支持工作,体谅工作,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发展能力,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剧中的马得福向村民宣传举村搬迁的政策,迎来的却是村民的冷淡、不理解,后续工作难以展开,这是广大扶贫干部所遇的共同问题。面对如此困境,我们的扶贫干部们甘为“孺子牛”,以一片赤诚之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实实在在的政策、看的见摸得着的措施、坚定不移的决心,赢得村民信任。古有“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今有“驻基层扶贫干部,一心一意为群众”。
因为真干,所以动心。“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如今的闽宁,深刻印证了预言,依靠扶贫干部的真抓实干,发挥“拓荒牛”的精神,打造出特色产业,带动了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闽宁旧貌换新颜,将“穷荒绝漠鸟不飞”的贺兰山下荒漠变成了“金沙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扶贫”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驻基扶贫干部,要想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让他们踏踏实实跟着你干,首先就得要扶贫干部带头干、使劲干,干出效果,干出成绩。“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扶贫干部酿好了脱贫攻坚的“好酒”,撩动了村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已过,但我们的扶贫干部依然活跃在脱贫工作的第一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目前正在热播,该剧主要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西海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他们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的故事。这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把“扶贫人”的无私奉献和“脱贫者”的勤奋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给我们今天的基层工作也带来诸多的思考。
广大扶贫干部还需扎根基层,串联行业部门,落实帮扶政策,履行最平凡的工作任务,担负最不平凡的攻坚使命,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冲锋在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砖加瓦。
平凡的故事传播不平凡的精神。“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讲好脱贫故事不是为了歌功颂德,而是激励更多后来者不畏困境,敢于进取。扶贫干部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挖掘当地文化,将扶贫扶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当地群众送去文化大餐,不断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首先要善于挖掘身边事例,身边的榜样更具有说服力,在普通的岗位贡献价值一样值得肯定,可以选取农村电商、公益性岗位工作者、扶贫项目务工者,挖掘他们身上朴实勤劳的精神。其次要将先进故事传播出去,要充分利用线上媒介,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工作平台将我们自己的“脱贫明星”展现出来,还可以将脱贫故事创作为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在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欢声笑语中传播奋斗精神。
平凡的职务赋予不平凡的使命。“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培训对于扶贫干部来说是家常便饭,是最平凡的职责,更是最不平凡的使命。扶贫干部在参加各类专项培训的同时要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各类培训为贫困户脱困发展指明道路。一方面要对贫困户开展多层次专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协调用人单位和选聘培训讲师,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实用教学,让贫困户学到即用到。另一方面要把帮扶责任人培训成扶贫专家,明确走访目的,学习扶贫政策,填写帮扶手册,每一项基础工作都离不开精准的理论指导,以便在走访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平凡的成果促进不平凡的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扶贫干部要有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把扶贫工作办到困难群众的心坎里,不断累积平凡的扶贫成果来促进区域不平凡的发展。首先要持续夯实“两不愁三保障”地基,确保危房改造、改厕、自来水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全部完成。其次要不断推进扶贫项目扎根乡村,开拓线上市场,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贫困户从脱困到致富搭建坚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