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三国演义心得体会2000字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三国演义心得体会2000字,供大家参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四大古典名著中《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在暑假里,我读完了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我认为本书很好是因为这本书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赵云等人都是些很厉害的人,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有着过人的才能,深懂兵法。史书上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就是对他才能的肯定。
这本书中有很多精美的文章。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牧》曹植的《洛神赋》;曹操的《步行夏门行》谯周的《仇国论》等都很有名,其中诸葛亮的《出师表》在这些妙笔生花的文章中脱颖而出。
我认为这本书很好还是因为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典故。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诸葛亮智用空城计,马谡大意失街亭,陆逊火烧连营,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更是家喻户晓。此外许多歇后语也是根据典故来的,例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阿斗当太子—-扶不起来;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等等。
《三国演义》不但是一本英雄云集的书,而且是一本文采飞扬的书,还是一本充满经典的书。所以我喜欢这本书。
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名著,分别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然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四大名著的之一,三国演义。
黄巾军起义,桃园结义,刺杀董卓,美人计,空城计,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直到三国归晋。有许多许多故事。可是还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令我大开眼界。
在战国时期,周瑜非常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一天,周瑜以军事为由,把诸葛亮请来,并设计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之箭,而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并且立下了军令状。之后,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为借箭做准备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一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把鲁肃叫来,请他去取箭。此时大雾漫天,江上什么都看不清。诸葛亮就下令擂鼓,曹操听见后下令射箭。这面受到差不多了以后,再换下一面。等两面都受完以后,诸葛亮下令让士兵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回来鲁肃把经过说了一遍,周瑜长叹一口气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可真比上他。”
虽然诸葛亮心地善良,没有太在意周瑜,可是周瑜心思狭小,应该提升自己,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去害别人他们都应该被历史记载,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寂寞,学习他们的勇敢执念。三国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而他们是这个时代的领军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我读完一本叫《三国演义》的书的感想是: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都很英勇善战。还有蜀汉的皇帝刘备不但很能打仗,而且有时还为五虎大将出谋划策。谋士诸葛亮足智多谋,而且还发明了兵器连弩。因此,我要向他们学习。除了他们以外,我还要向姜维、凤雏与徐庶学习。我有向他们学习的人,自然也有不向他们学习的人。
例如:曹操、董卓、司马懿等奸臣。其中董卓经常胡作非为,有时还放士兵乱杀平民,最后被吕布杀死。而曹操、司马懿则都多疑,有时本该打胜仗时,他们就因为多疑而打了败仗。让我说东吴的皇帝孙权是个怎样的人,那我会说:孙权是个半忠半奸的人。半忠是曹操在攻打东吴时,孙权与刘备联手,并将荆州借给了刘备。半奸是指孙权命令手下潘璋、马忠杀了蜀汉大将关羽和黄忠。我还不喜欢蛮王孟获,他在刘备死后一直侵略蜀汉,直到诸葛亮擒他七次后,才肯心服。还有魏延,他在诸葛亮死前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诸葛亮死后就造反,后来被马岱杀死。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刘禅。因为在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他;诸葛亮死后,又让姜维辅佐他。可刘禅不但不听姜维的,反倒听信奸臣的谣言。最后竟投降司马昭,而且还在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时,还不想回蜀了。如果让我当皇帝,那我不但要向谋士问计,还要自己想办法。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之事,体现了天下大势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可以说关羽是义的诠释。
那么,诸葛亮就是智的化身。虽然他没有成功扭转三国归晋的结局,但他成功改变了三国。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
其实没有最后的胜者,也没有失败者。司马炎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孙权也不是失败者。他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出他们最绚丽的光彩。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耳边仿佛又传来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用心去读《三国》,品《三国》,道《三国》,用心去感受三国的史诗,感受它的悲壮之美!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吴、蜀、魏在激烈的征战中争夺天下,许多的英雄人物都不幸战死、病死,最后司马炎、司马昭统一了天下,创立了晋国。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英雄,如刘备、关羽、张飞……,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山赵子龙和诸葛亮。赵子龙是英勇无比,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在孙权和曹操十万大军的夹击下还是保护了刘阿斗,杀死了很多敌军,逃回了蜀国。不幸的是他没有和诸葛亮一起“六出祁山”,当时赵子龙病逝后,诸葛亮说了一句话,“子龙病逝就像断了我的一臂”。我也认为子龙的病逝让蜀国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诸葛孔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被请出了茅庐,协助刘备统一天下大事,他计谋多端,深谋远虑,他的病逝让人十分惋惜、悲叹,他的病逝让蜀国不能统一天下,但是人们铭记他的品德、智慧。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表达出了对诸葛亮深深的追思。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我还知道一首词,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是这本书的最好写照。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三国时代,北伐,一直是那么一群理想主义者的终极愿望。
刘备戎马半生,好不容易打下的益州家业,可以说,她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北伐。如果蜀汉君臣放弃了北伐,那可以说,这个政权将会不攻自破。刘备入主西川后,麾下的队伍大致可分为外来派和益州派。外来派的代表人物有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跟从刘备征战天下的元老,当然也包括刘备本人。他们自然是想着北伐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是他们的梦;而益州派则不然,他们是益州本土势力,无论老大是谁,他们都可以如鱼得水地过自己的小日子,自然不会支持北伐这个政治理想。
两派的离心日久,先主在世时,凭借昭烈帝的威望,自然无人敢造次;他去世后,两派的矛盾便逐渐不可调和,甚至李严等人上表刘禅,认为诸葛亮北伐是空耗国力而无一益,后主虽昏庸,可也知道诸葛相父的北伐就是他可以继续在成都过他的安稳日子的基础,于是和善的刘禅也只能砍了李严的头以平众怒。
相父陨后,姜维扛起了北伐的大旗。可到此时,外来派的'元老死伤殆尽,成都支持北伐的人越来越少。后方的倾轧,让前线的姜维无法全力对敌。
姜维其实是个夹缝中的男人:他有才华,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里的,是一个诸葛亮都无法逆转的大局面,以及朝内不断的斗争。但直到最后,蜀汉没亡在他手里——哪怕面对魏国大军压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邓艾层层围裹阻拦,他还是完美的杀过阴平桥、晃过诸葛绪、回到剑阁、守住了钟会,简直把魏国的西征计划摧毁了大半。最后蜀汉是亡在邓艾那次传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破,钟会在剑阁,还是动不了姜维。
本来,到此为止,哪怕就这样结束,姜维也算为汉尽力了。可甚至在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当然,最后众所周知: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姜维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好歹也算是,熬到了蜀汉的最后一刻,然后以身殉之。
姜维死,北伐亡,这大汉最后的希望,也就亡了。昭烈帝汉中北望,丞相秋风五丈原,连带着逆天而行的北伐事,全部淹没在历史的清风中,供后人评说。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乃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回想中国华夏古韵的历史,大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似乎感觉到承载着一个朝代的凝重历史车轮滚滚驶来。终于,在元朝明初,一个人——罗贯中用笔演绎了那段历史,也因此成就了自己。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它将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手法融为一体,开创了长篇小说一派的先河,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品读三国,掩卷凝思,一个个英杰才俊在我脑海中翻腾:一方霸主如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博学多才的诸葛亮、庞统、徐庶、张昭;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吕布等等。这些人或奸诈,或忠厚,或暴躁,或机智,形态各异,不胜枚举,他们身上的英雄气概渲染着一代又一代雄健的国民,久久难以消逝。展开三国风云历史,最值得一提的要数闻名遐迩的“赤壁之战”。精彩的草船借箭突显诸葛军师“上至天文,下至历史”的神才谋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赤胆忠心的大将黄盖为保全大局,不惜上演苦肉计,假降曹操,为火烧赤壁告捷打下头阵;还有风流倜傥的大都督周瑜,虽足智多谋、英姿勃发,只可惜心胸狭窄,最后大业未成身先去,活活气死在江东。
《三国演义》能够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列入华夏历史文化的瑰宝,除了其在文学上不菲的价值之外,它通篇所诠释的一个“义”字才是令其流芳百世的灵魂所在。“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君臣忠义,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华容道义释曹操”,各路英雄、各种英才都在“义”中尽抒情怀。“义”作为中国儒家所称颂的古人做人的基本美德之一,在当今越来越注重现实的社会更是难能可贵了。《三国演义》是一路英雄演绎的千古绝唱!
寒假里,我阅读了四大名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接下来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其中的人物,分别是诸葛亮、关羽。接着往下看吧!
如果用两个词语来形容这两位,我会用“智慧”“勇猛”这两个词语来形容。你问我为什么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我举两个事例,你就知道了。话说在孔明打入吴军内部之后,周瑜怕孔明是卧底,想考验一下,如果不成功,就处死他。于是他找个借口让孔明在十天之内交十万只箭,不然就处死。孔明想了想,说:“可以是可以,不过请鲁肃借我二十条船,三十个军士,用布蒙好,两边各扎一千个草把,我便三天就可交箭。“真的?”周瑜问。“军中无戏言。”孔明答道。“若三天交不出,孔明甘愿受罚。”第一天没动静,第二天也没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孔明叫鲁肃去取箭。来到江上,孔明把船开到曹营,曹操见敌军,叫弓箭手放箭。过了一会儿,孔明开船回去,将草把子上的箭取下来,数了数,足有十万支有余,周遇见这也没难住孔明,便放心下来。
话说,在关羽暂时降了曹操之后,接到刘备的消息,于是匆匆赶去与兄长相会,半路上,关羽受到曹操派出的大将阻拦,他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将几位大将一一杀掉。最后找到刘备时,他已经连闯了五个关卡,勇斩六位大将。
诸葛亮三天之内“造”了十万支箭,多亏了他的智慧。而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毫不退缩,都靠他的勇猛与忠义。所以,我们也要多多向他们学习。
妈妈不止一次地在我面前啰嗦:“我国四大名着很有名,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一定要多看这一类的好书,为初中做准备……”而我,由于对长篇小说不感兴趣,所以除了看过《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以外,其他书基本上都“无一问津”。寒假期间,老妈终于“强迫”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并让我看完后谈谈感想。
虽说厚厚的书让我感觉内容太多了,但是当我看完“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了,由于速度“过慢”,我花了六天才看完前六十回。最吸引我的当属“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回合——————
在这一回合中,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诸葛亮在大雾中使曹营以为有敌军来袭,不但让对方水军损失几十万支箭,还运用自己的计谋,成功挫败了周瑜的谋害。他知道周瑜让他借箭的真正目的是想迫害自己,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便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周瑜无话可说,只能甘拜下风。
而在我读完后60回合之后,最令我佩服仍然是诸葛亮,因为在《武候弹琴退仲达》这一回合中,诸葛亮在马谡失守了街亭之后,诸葛亮竟能在如此的短的时间内运用“空城计”迷惑司马懿,使其以为城内有军队而巧妙退敌。
其实这和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有关,因为他知道,司马懿从来都是多疑的,对一些可能有陷阱的地方从不“跳进”去,这次,他也没有听从小儿子的建议,而是迅速撤军,到最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才后悔不已。
但是这跟诸葛亮的智慧还是分不开的,这:“空城计”如果诸葛亮没有想出来,蜀军乱作一团,就会被打的大败。甚至亡国。而如果在魏军15万的军马中脸色突变,就会使司马懿发现破绽,进而导致大败。所以,诸葛亮的智慧以及沉着冷静是能“吓跑”对方的主要原因。
而书中其他一百多回合的'故事我也不再一一列举了。看不,妈妈叫我读《三国演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啊!我现在只是看不惯看的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