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整个事件,突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例如:“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散文心得体会300字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散文心得体会300字有帮助。
总是开着25瓦的小台灯,在深沉的夜幕中完成作业。早上醒来,虽是短发却依然缠绕成死结,从梦境中爬出来的身体如同走出泳池,在一瞬间感觉到史无前例的地心引力,身体沉重。每一天穿过同样的马路,眼前交错着挂满晾干的晒洗衣服,椭圆小巧的报刊亭,公交车顶着不一样的数字,他们的轨迹在城市交错出繁复的划痕。
这是我生活的世界,忙忙碌碌,却不明白为谁而活着。直到某一天,我翻开史铁生散文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那一篇小说《命若琴弦》,以往读了很多遍,这次却获得了新的感受,突然感觉到为自我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两个一老一少的瞎子,每人拿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说书为生。老瞎子期望有生之年能够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好自我的眼睛,好亲眼看这完美的世界。而小瞎子则期望能与自我心爱的姑娘在一齐。
二人抱着完美的梦想,揣着完美的向往,直到老瞎子弹断了那一千根弦。可那所谓的药方只是一张白纸!瞬间,一切都破灭了,一切完美的向往都消失不见了。而小瞎子也因为心爱的姑娘远嫁他方而心疼不已。为了让渴望光明的小瞎子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老瞎子把师傅的空白的药方封进了小瞎子琴的琴槽里,就如当年师傅告诉老瞎子一样,老瞎子让小瞎子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再取出药方治好自我的眼睛。这善意的谎言,这虚假的目标,这渴望光明的动力,给予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生活的勇气。
800—1000—1200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期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明白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史铁生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样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他应当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此刻的我们,更需要这样一张白纸,更需要这样一种追求,需要这些来给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努力去拼搏,拉直自我心中的那根弦,才能更稳健地奔向远方。
此刻我才明白了自我要为谁而活着。因为父母,我必须活下去;因为朋友,我能够活下去;因为那些未曾谋面的芸芸众生,证明我活下去;因为自我,我要以坚强的姿态活下去。
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让我们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掩卷沉思,这样一句话已铭记在心:“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然后苏轼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判,甚至贬损。八百多年前苏东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对曾经攻击过苏东坡先生的人经行强烈的反驳。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尽显铺张。恣意_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苏东坡的认识。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说清命是什么,但我们能够打个比方。有人把生命比作一条河,比作一首歌或一台戏,而作家史铁生却用一个看似荒诞却充满哲思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若琴弦。
故事的开端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那里的老少两个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师傅,几十年来他一向没有忘记他自我的师傅的叮嘱: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够把琴槽打开,取出里面治眼瞎的药方,然后重见光明。为了这个平生夙愿,老瞎子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说不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为徒弟的小瞎子就没有师傅那耐性了,他一会儿追野兔,一会儿听电匣子里的广播,异常是到了野羊坳后还被小姑娘兰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说书弹琴上。最终随着最终一声琴响,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弦断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药方去抓药,却被告知所谓的药方竟是一张白纸。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里找到了因兰秀儿出嫁而悲痛欲绝的小瞎子,告诉他要弹够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药,是自我记错了。于是故事又回到开始。
这是史铁生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含义比较浅白的一篇,或许是因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们早已明白,并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梦想,有目标是无比重要的,梦想是人生的航标,有梦想,人就有向前的动力,又振作的勇气。对于瞎子来说,重见光明正是最大的梦想。老瞎子正是怀着重见光明的梦想,才会心无外物地弹到最终。即使当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时,凭着一个做师傅的对徒弟的无尽的爱护与职责,他也能鼓起勇气,编造出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小瞎子也能朝着目标前行。
这个故事没有拮据,激昂的琴声会永远载着一个接一个的目标响下去。瞎子们不必须能重见光明,当最要紧的是必须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所以只须“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自先秦以来,在散文史上有突出贡献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篇,将中国的散文史理出了脉络,总体能够一目了然。
散文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传统,散文的开始,始于文字记事。春秋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应为孔子依鲁史而修订的《春秋》,以及孔门子弟们编纂的《论语》等,此时的散文仍有说教的文字,不过大多为先贤们的教诲之言。此时文字也极富文采。
汉朝时期,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为史学巨著,但是《史记》的文学价值也不可小觑。《史记》继承了《离骚》的传统,与先秦以及后世皆不相同,于是,便成为这本书的独有特色。书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信念本来来自于孔子以及老子,但是其中作者又产生了疑问,理论与实际相差很大,使作者愤愤不平不得其解,致使他的文章也颇具杂文色彩。
唐朝开元末期,产生了一批忧世诗人,张九龄为其中一个代表人物,诗人为人老实醇厚,在自己身遭贬窜之时,仍写一些牢骚之言,对当时的政治朝政等都发出忧心。
散文发展至清代,在当时君王的思想统治之下,便产生了桐城派的文学,为盛世之文,清末,由于时代巨变,桐城之文开始日渐衰息,经过曾国藩姚崇等人的推崇,却又有了复兴之势。此时的文章大多为救世之文,康有为的文章大多反映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他反对革命,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与他相对的革命派人士却期望建立真正的共和制国家,他们的文章也大多体现这类思想。
读了现代作家史铁生的作品集《命若琴弦》,它讲的是七十岁的老瞎子带着十七岁的小瞎子走乡穿寨,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说书卖唱,三弦琴上的琴弦断了一个又一根。原先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师傅说过:仅有弹过的琴弦到了一千根,用它们做药引子,那个让眼复明的药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貌”的信念,弹亲卖艺为生,不知不觉最终凑够一千根了,他兴冲冲地照方拿药,可是谁都说他拿的是一张白纸。他惊呆了!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几天几夜,想起了师傅临终时说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明白自我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先当他们经过一个小山村时,小瞎子情窦初开,喜欢上一个姑娘,老瞎子劝他不要想得太好,因为他比谁“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赶回时,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时,因为来他心爱的姑娘已经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缓过劲来,问老瞎子:“我们为什么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样。”老瞎子说:“要想复明,必须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然后用药才有效。我记错了,所以眼睛没法治了,你还小,必须好好弹下去。”于是,他们又像往常一样走街串巷了。
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以往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日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能够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并且越走越远。
读完《命若琴弦》让人更加明白为自我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之后,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可是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明白,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不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当如此!
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样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他应当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可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战胜自我,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梦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仅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仅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他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残疾。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所以有的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意思就是说史铁生在为自我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又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活力,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样办?
如果让我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钱钟书,当是:帅;思辨;幽默;谦逊。
认识钱钟书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去一个同学家,她大概也是爱书之人,藏书不少。而在“浩繁卷帙”中我一眼相中的是那本包着白色封皮的《围城》,恍若少女一见钟情,对着它居然还有点脸红心跳。也许“初恋”太过暴风骤雨,也许当时阅历尚浅并未能体会书中旨趣,借来的《围城》并没有仔细地阅读,兴奋劲儿过后书就被搁置了,以致于此刻让我回溯书中资料,除了主角“方鸿渐”和那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外,我一概都不记得了。
喜爱上钱钟书时已经是高中了。当时不明白在哪儿看见一张钟书先生年轻时候的照片,英伦风,书卷气息扑面而来,帅得简直人神共愤。我想,大抵女生也是视觉性动物,看到完美的人或事,荷尔蒙、多巴胺都会胡乱分泌,至少彼时彼境的某高中女生的确如此。
如果没记错,读《伊索寓言》一篇被当时的高中教材收录,文章就儿童是否该读寓言展开论述,而喜爱钟书先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源于该文吧,其中的一些哲思至今我还在时常咀嚼。钟书先生写到“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育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以为人事里的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事有凑巧,大学时候,教师给我解读《道德经》,他说,“因为没有标点,所以读者有了更大的解读空间,我们此刻普遍认为老子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十分道’,而我认为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按照古人们“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朴素哲学观来看,我倒觉得教师给我的解读似乎更贴合当下现实社会的逻辑。人是社会性、情景性动物,没有纯粹的好坏之分。如今,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再不敢简单地以“是非”“善恶”来妄断了,没有情境没有证据,求知真相的过程会被太多内外在的主观情绪干涉和影响(可能来自媒体刻意宣传,可能基于自我日常生活经验),正如胡适先生所说,我只敢“大胆假设,细心求证”。这或许就是钱钟书先生给我种下的一枚思辨种子吧,当它再从外界环境和周边人物中汲取阳光雨露时,便会生根发芽逐渐长成。
钟书先生有三本大书——《围城》、《谈艺录》、《管锥编》,可惜我由于心存敬意与怯意,一向没敢翻阅,只断断续续地读了一点钱钟书的散文和关于他的生平趣事,期许自我能够“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其中,《写在人生边上》应当算是比较认真阅读的了。所以,别的书籍我都不敢妄加评判,唯独看过思考过的《写在人生边上》感觉自我还稍稍有些发言权。
今天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章最后的名将——蓝玉。主要写了朱元璋不放心北元,明洪武十三年和十四年向北元发起两次远征,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未对北元形成致命的打击,不断骚扰明朝的边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一次下令远征,蓝玉在历次正沙漠的行动中只是担任了几次配角。蓝玉是安徽远定人,是常遇春的内弟。蓝玉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从不会承认比任何人差。这次远征无疑给蓝玉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朱元璋同意了蓝玉的请求,给了他右副将军的位置,主帅自然是冯胜。蓝玉来辽东击破了庆州的重兵把守,纳哈出率二十万队伍投降明军。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带兵远征北元,脱古思帖木儿丢下队伍逃走,元军投降,北元灭亡。
好词:明目张胆、朝思暮想、百般无奈、无处不在、瓦解、震慑、洋洋得意、狰狞、凶神恶煞、不共戴天。
我欣赏的句子有:“其实他采取这一政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本来在大都当皇帝的父亲被逼得搬了家,亲戚都被拉去吃牢饭,此仇实在不共戴天。”“这些明军士兵用恶狼般的眼神看着他,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还大声呼喊,很快,更多的明军士兵围拢了来他们一看珍稀动物似的眼神注视着他。他很荣幸的成为第一个俘虏。”
实现理想之后的蓝玉任意妄为,让朱元璋再次挥动屠刀。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想必人们对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评论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举不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看过很多所谓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然而对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评足论道,又不免太肤浅了。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
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的篇章其中浓缩了历史,浓缩了人生。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谁心中无一个饶撩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一份纯真呢?我们对很多在年轻的心中是新奇的东西已见惯不怪了,甚至对于诸如抢劫、盗窃的现象也视而不见,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童真,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秋雨是年轻的却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历史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给我们无穷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人们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归结为王道士。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的那种所谓“官员”的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如此的了,又何况一个如此无助的人呢?王道士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为华夏子孙莫不对此感到悲愤的,却很少人像秋雨那样洞察更深层的原因。对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历史的心态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愤而能决无忘其所然。秋雨应该对历史有很深刻的了解。
有纯真的童真,有老人的睿智,秋雨也不乏丰富的情感。在《老师》一文中,为在自己老师面前大声喧哗却能听于劝阻的学生表示感激。为昔日叫老师的绰号而悔疚。文中有这么一段“许多非主课老师却实在有点认不得了,这些非主课老师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赶来,静静地站在路旁,站在楼梯的拐角处,期盼往日的学生能认出他们。我的目光与他们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们的期盼,便快步赶上去,一边呼喊着“老师”,一边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回忆起他们的姓氏。”由此可见秋雨心中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友情对秋雨来说也有重要的地位,如他写道“日子一年年过去,连我们也渐渐老了。三十人的班级,已有四个同学去世,每次追悼会,同学们哭得像家属一样伤心。”也正如他所写的那样“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方有正视历史的勇气!
最近买的书里出现了一本《我们仨》,我反应了一段时间才确信自己早就读过。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读的,因为读的贪快了,所以对内容的印象就不太强烈。何况杨绛先生晚年的笔调如此散淡。后来读她的《干校六记》也是这样的况味,你想,要把那段蹲牛棚的日子写出点《浮生六记》的闲散来是要如何的豁达。我更早读的是她的《洗澡》,几乎与《围城》是姊妹篇,当时只觉得杨绛与钱锺书当真是天生的一对。愚夫愚妇是羡慕不来的。
我记得《我们仨》一版出来的时候十分畅销,我正在念高二,我的历史老师李舒酷爱阅读,她最先从席殊书屋买来推荐给我。我当时还嫌此书太过畅销——我向来不读畅销书。后来此书降温了,降温以后才能看出来究竟是不是经典。我想我是太年轻了,我若是老了再看这书,一定泣不成声。如今再翻看,隔了五六年了,激起的情感就不大一样了。
开头一句:“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这就是人生了。结尾如泣如诉,真有明代散文的功力: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中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但却总能触及人的心弦。让人有所感悟。让疲惫、烦躁的心总能得到找到一处最宁静最温馨的港湾。
总会在心灵最阴霾时刻寻到风雨过后的阳光。她教给我们爱,同时教给我们理性,面对残酷的世界阴暗面与不可理喻的角,我们应当怎么样的调整自我的心里,正确的看待,走向光明与灿烂。累了、倦了、厌了,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找到合理的途径,给心灵放个假。毕淑敏教给我勇敢,赋予我理性。
拿起这本书,一本书名为《我的人生笔记》的散文集,我便即将开始了解作家毕淑敏的内心世界了。
本以为一个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里,奋笔疾书,一天到晚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但毕淑敏与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经验,她年轻时曾在藏北高原当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岭之间,她曾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跋涉在藏北无人区,她曾在寒冰之上,铺张雨布席地而眠,她有着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样有家庭、儿子、友爱,小时候也害怕见老师。脱下作家的美丽光环,她与万千女性一样是一个母亲,一个孝顺的女儿,贤良的妻子。在《下午去开家长会》中,毕淑敏将母亲去开家长会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在去开家长会的路上,心中感到紧张,虽然老师有夸过儿子,但更多是说他的不足之处,毕淑敏写道:那种时刻,真令人尴尬和难堪。我的自尊心强烈地蜷缩起来,我的头在老师和其它家长的注视中沉重地垂下。
虽然老师不再述说她儿子的失误,但她却会不停追问,生怕漏掉一点。这是天下母亲菜有的复杂心情,明明害怕听到,却又想听到,也希望孩子像一只光滑的苹果。她有一颗平凡的心。
毕淑敏的文字之间流露着一种真情,不管是她写当军医,还是关于婚姻和家庭的独白,每一章节,每一篇,读完之后都能感应到她所想表达的,文中从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陈述,好像拧一个魔方,跟着思路走,最后拼出一个完整的面。毕淑敏的文章没有张晓风那么优美,饱含细腻的情,更多的是简洁和清晰。
毕淑敏的散文不同于张晓风。她只是给我们讲述一个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澜不惊的水。
她的特点是能够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带着情感。这种情感,是在你无聊时可以端起它一边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一边翻页,是在你心烦意乱时让你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是在你悲伤难过时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细细体会,必能发现那隐藏于故事中的一份细腻、一份温柔、一份执着,对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变的心。
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驳作者说出的“从未打过人”,“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也许我们曾受到过家长的批评责怪甚至打骂。但是我们知道吗,每一次孩子的挨打,只会在母亲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她把对孩子的温柔、严厉、疼爱、生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篇好的文章,是优秀作家心灵性格的一面镜子,字里行间映衬出真实的自己,是他们用心最纯洁的琼浆谱写的。毕淑敏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许是因为这两点,铸造出她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观。我们也可以学着像她一样,以一个医生的角度、一个母亲的角度、甚至一个路人的角度,去体会,观察这个精彩的世界。